“太陽花學運”即將落幕,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就學運對民進黨的影響發(fā)表社論,指出,學運后,民進黨大有重新淪為“麻煩制造者”境地的危險,此為第一重危機,第二重危機則是與“太陽花學運”主流勢力的競合關系。第三,民進黨重新堅定回到“逢中必反”路線之上,大有可能趕走中道力量、中間選民,對于民進黨的選舉或是長遠利益未必全然是有利的局面。
社論摘編如下:
喧騰一時的“太陽花學運”可望落幕,這是臺灣罕見的大規(guī)模學運,不管就運動的強度、人數,還是持續(xù)的時間,都超過了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1990年的學運,成為臺灣推動民主改革的重要觸媒,在學運落幕之后,召開“國是會議”、廢除臨時條款等訴求相繼達成,民主轉型與本土化速度加快,同時,“野百合世代”也在隨后的20年間,成為臺灣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中堅力量。
雖然,有部分人士認為,“野百合學運”仍無法跳脫遭政治人物利用的命運,成為李登輝與民進黨結合,鏟除國民黨非主流派的契機,但從歷史的、總體的角度來看,“野百合學運”對臺灣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主要還是起了正面的促進作用。
那么,“太陽花學運”又將如何呢?20年后,人們會如何看待“太陽花學運”在臺灣歷史上的地位呢?
其實,歷史還在書寫當中,所有的行動者都會對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發(fā)揮影響、產生作用。如果,在“太陽花學運”之后,青年世代更關心臺灣未來,更關注公共事務,更愿意用理性與知識探討未來出路;如果,在“太陽花學運”之后,各主要政黨都愿意檢討自身的缺失與盲點,認真改革,調整路線;如果,在“太陽花學運”之后,臺灣社會痛感分裂對立之苦,各界精英愿意展開對話、尋求共識,“太陽花學運”或許將能在臺灣歷史上留下光榮的一頁。從這個角度來說,“太陽花學運”的歷史定位,還需要朝野政黨、社會精英、年輕世代共同來謀求。
目前看來,“太陽花學運”確實嚴重的沖擊了國民黨,但國民黨的失,并不等于民進黨的成。事實上,330抗爭發(fā)生后,美國方面,從美國在臺協(xié)會重要領導人士、國務院相關官員、智庫學者到美臺商會等相繼表態(tài),或批評反服貿學運的正當性,或質疑民進黨是否在幕后進行操弄。雖然民進黨方面對外始終宣稱這是國民黨的宣傳手段,但毫無疑問的,美方應已意識到,“太陽花學運”如果蔓延失控,將危及兩岸關系的穩(wěn)定,當然也就會沖擊美國的亞太安全利益。
如果說美國方面的響應仍留有若干空間,大陸方面?zhèn)鬟f的訊息卻是相當清晰。國臺辦的發(fā)言直指民進黨是學運幕后黑手,表示“民進黨在這次事件中的角色和表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并指責民進黨“借兩岸協(xié)議監(jiān)督之名,拋出所謂臺灣與中國締結協(xié)議處理條例,企圖瞞天過海,將一邊一國塞入其中,再次暴露其臺獨本質”。國臺辦強硬指出,“絕不允許臺獨勢力損害兩岸同胞的利益,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互利雙贏的現實和未來”。
也就是說,原本在民進黨內有識之士提出凍結“臺獨”黨綱之說后,民共之間所營造出比較寬松、友善的氛圍,可說是在“太陽花學運”爆發(fā)后瞬間倒退回了陳水扁后期的緊張局面,民進黨大有重新淪為“麻煩制造者”境地的危險。這是“太陽花學運”落幕后,民進黨面臨的第一重危機。
民進黨面臨的第二重危機則是與“太陽花學運”主流勢力的競合關系。
“太陽花學運”主導力量所展現的動員能量、議題主導能力以及傳播的技術,可以說已完全奪去了民進黨的舞臺與光芒,民進黨徹底成為政治舞臺上的配角。接下來,“太陽花學運”的主導力量一定會和民進黨之間產生微妙復雜的競合關系,一方面在兩岸問題的立場上牽制民進黨的轉型,一方面在議題上影響民進黨的主導權,再一方面則會和民進黨爭奪支持群眾。這股力量和過去的傳統(tǒng)“獨派”力量的最大差別,就在于其論述、宣傳與成員的年輕化、活潑化,對民進黨的沖擊顯然遠大于傳統(tǒng)“獨派”。
最后,民進黨重新堅定回到“逢中必反”路線之上,是將激化臺灣社會的對立,也大有可能趕走中道力量、中間選民,對于民進黨的選舉或是長遠利益未必全然是有利的局面。
“太陽花學運”之后,國民黨固然出現潰敗跡象,民進黨卻也面臨三重危機,即將產生的民進黨新領導人能不惕厲小心嗎?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