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fā)表短評分析“碎片化”新聞對社會以及選舉的影響。評論認為,小敘事并沒有讓我們從大敘事的凋零中得到救贖,反而讓我們沾黏在瑣碎與表面化的手機屏幕中;政治或選舉,也就因而失去原有的根源與脈絡。選賢與能竟成為網(wǎng)絡點擊次數(shù)的娛樂游戲,難怪有人說選舉越來越像cosplay秀,只要有一時話題即可。
評論摘編如下:
食安風暴擾亂多時,那種喊著“凍蒜”、看著選舉人造勢的氣氛,在不到一個月的縣市長與議員大選中,今年就是熱不起來。當生活充滿彷徨,人們吵著誰黑心,唾棄著沒良心的商人時,生氣或悲傷模糊了選舉焦點。
然而,“碎片化”的新聞,卻能一直受到關注;作家九把刀無關痛癢的“出軌戀”,或是前陣子王菲謝霆鋒的“世紀戀”,與主播嫁豪門、正妹也有愛心等一些網(wǎng)友聲量高的新聞,卻都有著短暫的沾黏焦點。
網(wǎng)絡的發(fā)達,“小敘事”投射到當前的信息社會,越來越多的次文化得以“自我發(fā)聲”,讓每個人都只吸收有興趣的“一小片”信息與知識,我們看似建構了全球社群,但人們跟鄰居、鄉(xiāng)里或生活城市互動,形同陌路。
客觀上“大敘事”的社會關注凋零,配合主觀上“小敘事”的抬頭,人們圍繞在各種媒體相互競爭卻缺乏任何中心調節(jié)的多元意象環(huán)境中;獨家新聞、民眾爆料,加上監(jiān)控影像的詮釋與再現(xiàn),交織建構成當前“雜染”的信息觀與社會觀,讓我們喪失信息整體架構的邏輯性。
因此,小敘事并沒有讓我們從大敘事的凋零中得到救贖,反而讓我們沾黏在瑣碎與表面化的手機屏幕中;政治或選舉,也就因而失去原有的根源與脈絡。數(shù)字并發(fā)癥制造了手指點選的瑣碎行為,而大眾媒體功能不彰、民眾所得停滯、政治渾沌民粹操弄,以及教育政策的驟變,更加攪亂人們面對事物的整體構思,造成每個“自我”微弱的連結。
選賢與能竟成為網(wǎng)絡點擊次數(shù)的娛樂游戲,“太陽花學運”如同政治活動的消費行為,碎片化的個人主義,操作過后即被忘記。這也難怪,有人說選舉越來越像cosplay秀,只要有一時話題即可。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