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今天刊登署名評論說,“立法院”即將對“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及八位“大法官”進行投票,尚未完成協(xié)商的投票程序將成為朝野爭議焦點,目前的全院委員會詢答,也圍繞在近期爭議的政治議題上,卻忽略建立審查指標,對“大法官”應有的憲法論理、價值判斷與哲學基礎進行專業(yè)審查。
對此,筆者認為“立法院”必須秉持社會廣泛接受的基本原則,并以公開透明方式行使同意權,唯有通過嚴格審查獲得任命的“大法官”,方能享有擔當最高仲裁者的權威地位。
文章指出,此次“總統(tǒng)”于任期將屆之際推出“大法官”人選,適逢“總統(tǒng)”對“公務機要費”案中,將重要證據列為機密,影響審判進行,其后更公開質疑“司法”公信,令各界懷疑“總統(tǒng)”對于“司法”獨立的尊重。其次,此次由“總統(tǒng)”徑自提名,未依往例審薦小組公開征求人選,也引人側目。而更為此次提名蒙上陰影的,是傳聞藍軍欲以“監(jiān)委”綁“大法官”同意權,在此情況下進行同意權行使,若不能謹慎為之,“大法官”恐難獲得社會信任。
依“憲法”增修條文規(guī)定十五位“大法官”四年輪替一半,其意旨除為采納“多元憲政”觀點,并使經驗傳承,以期能在社會急遽變遷與穩(wěn)健發(fā)展之間求取平衡。以此觀之,“大法官”對于重要“憲政”議題是否具有深刻的哲學思考,在出現“憲政”爭議時,能否以其“憲政”觀點適時扮演仲裁者角色,實為“大法官”最重要特質,亦應為同意權行使的標準。
然而此次審查過程倉促,不容“大法官”被提名人和“立委”依詢答程序展開理念探討,審查過程的嚴謹和專業(yè)程度,甚至較審查“檢察總長”時更形倒退。
文章說,年初“立法院”進行“檢察總長”同意權審查時,有四天時間就一位被提名人進行審查,而今“大法官”同意權案審查卻必須以三天的時間就十位被提名人進行審查;而且,“檢察總長”由具專業(yè)背景的“司法”、法制及內政委員會進行審查,“大法官”卻由全院委員會審查,各政黨依席次比例分配詢答名額,黨團內再以抽簽或協(xié)調方式決定名額;實難就被提名人的“憲政”理念與適任與否進行深刻的詢答。
除了審查流程的設計之外,在野黨的作法更是審查嚴謹與否的關鍵。在野黨應維持其在“檢察總長”審查的作法,在審查結束后制作審查報告,充分披露被提名人是否合于審查指標,并透過黨內假投票形成共識,以強化“國會”對于“大法官”任命的共識基礎。
尤其外界傳聞藍軍以“監(jiān)委”換“大法官”,以疏解在野黨人事壓力來交換將卸任“總統(tǒng)”對“憲政”走向的持續(xù)影響力,不啻是極嚴重違反“憲政”原理的“不倫交易”;對在野黨而言,更有如沈富雄的名言:“一件西裝換四條內褲”,誠然不智也。
文章最后表示,以準執(zhí)政黨自居的國民黨,不應回避承擔維護“憲法”核心價值的責任,在審查過程謹守專業(yè)標準嚴格把關,在投票時更要勇于否決不適任者,讓最終獲得任命的“大法官”享有擔當最高仲裁者的權威地位。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