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中的人員編制,向來是“增易減難”,一些地方經(jīng)過多次機構改革后,多出了巡視員、調(diào)研員、×長助理,他們雖然“退居二線”,但工資、待遇一分不少。一些地方改革,編制減少了,“正式工”精簡了,但“臨時工”隊伍越來越龐大。(2月24日《人民日報》)
對于機構改革,從李克強總理的“約法三章”中其實給與了充分的暗示!柏斦B(yǎng)人員只減不增”,這樣的“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思路可謂鏗鏘有力且信心十足。但是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xiàn)實語境中觀看,呈現(xiàn)出來種種機構改革的亂象可謂痛心疾首。不過,機構改革的亂象向來不過就是帕金森定律的呈現(xiàn)形式罷了,并沒有多少新鮮的花樣在內(nèi),頗有“換湯不換藥”的意味,所以說,到底應該如何命中機構改革的“七寸”不僅僅需要旗幟鮮明地進行機構改革,更需要在條例清晰的基礎上摸清機構改革的最大阻力何在才能對癥下藥。
所謂的機構改革最關鍵和核心的就是人員的減少,隨著人員的減少必然帶來機構的減少。然而,按照帕金森定律,任何機構都存在著盲目擴張的趨勢,這種擴張表現(xiàn)出來就是人員的無限增加和機構的無限龐大?梢哉f,帕金森定律正是機構改革要鏟除的制度惰性。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將機構的人員減少下來呢?精簡機構無疑是最表面的形式,在其背后隱含著人員的分配問題,減少人員還需要將機構最基礎的功能保留下來,尤其是涉及到民生的基本審批部門尤其如此。同時,減少人員最應該防止的就是“臨時工”的增加,這表現(xiàn)了機構采用勞務派遣和服務外包的形式在形式上并不違規(guī)的做法。
“臨時工”的增加不僅與機構改革之前沒有什么本質(zhì)差別,更可悲的是,眾多的機構已經(jīng)出現(xiàn)臨時工多于正式工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架空正式工的現(xiàn)狀。不過,臨時工畢竟都是臨時工,他們和機構正式工之間存在著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出現(xiàn)了問題,往往是臨時工擔負責任。比如遼寧豐寧縣這次的豪車事件,司機成了臨時工,辭職了事;在城管打人的事件中,屢次出現(xiàn)“臨時工”頂杠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不僅讓公信力喪失更關鍵的是讓機構改革進行深刻思考哦,到底如何才能杜絕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其實,盡管機構改革會伴隨著帕金森定律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沖動。但是,諸如臨時工這樣的事件一點也不難解決,那就是直接追問正式工的責任。比如在遼寧豐寧縣的豪車事件中,不應該僅僅將司機辭職了事,更應該追問為什么正式工去雇傭臨時工?為什么正式工沒有責任?假如都存在這樣的責任機制,臨時工犯錯的話,正式工受罰。如此以來,臨時工還真的不能承擔責任了。也從根本上解決了這樣的帕金森定律衍生出來的問題,也為機構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王傳言)
。ū疚臑榫W(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