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民調顯示,島內“新任地方父母官”任職屆滿半年后,支持度普遍下滑。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fā)表社論舉例指出,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施政的確帶給民眾很多想象,挑戰(zhàn)陳規(guī)、創(chuàng)造不可能,但是“不可能”會漸進轉換為可能,帶給臺北市民更幸福的生活嗎?中部六縣市禁燃生煤條例一樣讓人霧煞煞。社論直言,社會躁動不安,提醒政客,政治是一時的,民眾福祉才應長久懸念。
社論摘編如下:
民調顯示,島內“新任地方父母官”任職屆滿半年后,支持度普遍下滑;受訪者最顯著的感受是“只見大破,未見大立”。另方面,卻因為新貴們不斷沖撞體制,挑戰(zhàn)行政分際,甚至是倫理、法律界限,社會呈現(xiàn)躁動的氛圍,社會前進的腳步反而遲滯下來。
綠營地方新貴沖撞體制是可以理解,某種程度也是可以接受的,挾政黨輪替正當性,沖撞體制有利爭得綠營政治人物實力地位的排行,也可以引發(fā)新聞版面效應,并轉兌為施政滿意度及支持率數字。但社會的躁動氛圍是一種“巴掌效應”,新貴的沖撞如果沒有行政體系的松散與臺當局的軟弱來響應,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民眾對臺當局早已失望,繼而感受到行政系統(tǒng)的遲鈍、不作為,就愈發(fā)為臺灣前景憂心,內心愈發(fā)躁動。
馬英九任期剩下最后10個多月,不管明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后會有什么變化,這10個多月如果體制運作如常、法律權威如常、文官信心如常,將是臺灣憲政最為珍貴的資產,但這份資產若遭毀損,恐怕花10倍的代價、時間,未必能修復。照目前的社會氛圍,不管明年選舉結果如何,這份資產顯然已遭摧殘、貶值,受惠的是政客,受傷的是人民。政局的紊亂,已到了分不清新貴們投身選舉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或者打帶跑,見機行事,一切走著瞧?競爭力、民眾的福祉,那是以后的事,先累積一己政治資本較重要。
先看泛綠陣營奉為老大的臺北市長柯文哲,他的施政的確帶給民眾很多想象,挑戰(zhàn)陳規(guī)、創(chuàng)造不可能,但是“不可能”會漸進轉換為可能,帶給臺北市民更幸福的生活嗎?恐怕大家得繃緊神經走著瞧。
截止至目前,可確定的是,舊游戲規(guī)則已被掃除,但新制會有正面的成效嗎?或許柯文哲都不敢打包票。
柯文哲上任后,第一時間將大巨蛋等五案送進風暴中心,這幾案都有名人、財團、巨大標的等新聞誘因,讓柯持續(xù)成為媒體焦點;綠營其他新貴試圖泡制仿效,顯然事倍功不及半。從這五案由廉政會移送“法務部”、“監(jiān)察院”紛遭退件“打臉”看來,當初矛頭指向這五案顯然準備不周延,手段性高于目的性。
這五大案多為BOT案,在柯文哲千軍橫掃之下,社會已明確認知,BOT公共建設的道德性不足?翽指示市府財政局新訂BOT規(guī)范,伴隨柯版BOT新規(guī)范公布,柯宣稱陸續(xù)將推出新BOT公共建設案?嘛@然要挑戰(zhàn)BOT在臺灣所有失敗的沉痾,但柯版新BOT就能矯正時弊嗎?就能成為重建的道德基礎嗎?反對陣營不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嗎?或注定要讓民眾承受新的痛苦?
BOT法源“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設想是財務困窘,公共建設政府越少投資越好,民間能做的就交由民間做。這是1980年代發(fā)跡于英國、成效不錯的制度,但引進臺灣幾乎都以失敗收場,原因是當局清廉度不足、公司專業(yè)度不夠、選舉及政黨惡斗,留下一堆“山也BOT、海也BOT”問題,柯版BOT新制或許能杜絕過去之弊,但弊源未消,新弊難免。
中部六縣市禁燃生煤條例一樣讓人霧煞煞。云林縣長李進勇先前強調該自治條例對縣民健康的重要,但何以力杠環(huán)保署的同時,縣環(huán)保局卻延長六輕生煤執(zhí)照兩年?這明顯的矛盾,動機何在?有環(huán)境常識的民眾都了解,工廠等固定污染源排放管理不是問題,移動污染源的排放量大但無法管理才是問題;且減燒生煤兩成,很容易以提高燃煤熱效率達標。顯然這一波禁燒生煤的抗爭,可能另有其他意圖。
桃園父母官鄭文燦嚴拒鐵路高架化,力主改地下化,“為桃園長久之計”的說詞有其說服力,但高架化已定案5年多,且施工到相當進度,公共工程可以說改就改嗎?尤其這還牽涉到都市計劃變更,難道“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一舉清空全部重來?公共政策無涉政治,能夠不概括承受?更何況,鄭文燦以航空城的區(qū)段征收為籌碼與臺當局喊價,其間又是什么算計?
臺中市林佳龍廢除BRT、停止臺灣塔的興建,有其個人對都市發(fā)展愿景的考慮,可以在公共論壇上以都市福祉來論辯;但宣稱要重建臺中公園鳥居神社舊址“重拾城市光榮感”,這又是什么思維?難道臺中要重回日據時代,包括硬件與腦袋?
社會躁動不安,提醒政客政治是一時的,民眾福祉才應長久懸念。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