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宕許久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總算在11月21日敲定,并由黨主席蘇貞昌兼任召集人。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報24日發(fā)表評論指出,這項決定,不僅讓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期望落空,決心在兩岸事務上走自己的路,同時也顯示蘇貞昌已向“獨派”妥協(xié),兩岸政策難有突破。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處理兩岸事務的機制確立后,黨內(nèi)質(zhì)疑聲浪此起彼落,陳水扁辦公室前主任陳淞山直指這是“反共委員會”,由黨主席蘇貞昌兼掌“中國事務委員會”,更是“卡謝堵蔡”,而“中執(zhí)委”洪智坤則認為,蘇貞昌向“獨派”屈服的結果,使民進黨原本的“開放格局”,逆轉(zhuǎn)為“內(nèi)縮格局”。
“美麗島電子報”也刊出該報副董事長吳子嘉文章,抨擊蘇貞昌“背信”。文中指出,蘇競選民進黨主席期間,曾對謝長廷承諾,將邀謝擔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也就是“蘇謝合作”,如今翻臉不認帳,就是“背信”。
對此,蘇貞昌雖辯稱,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是整合大家意見的結晶,沒有所謂退讓或向什么靠攏的問題,但黨秘書長林錫耀卻說,大家都了解謝長廷的見解,當他已有定見與主張,要整合大家的意見,其他委員恐難以整合。
綠營人士透露,蘇貞昌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獨派”人士已有異議,更不樂見謝長廷出任召集人,擔心將弱化整合黨內(nèi)意見的功能,而汲汲于推動與中共對話。蘇為了平息“獨派”的反彈,只好自兼“中國事務委員會”,并廣納黨內(nèi)各派系要角。也因此,未來該委員會只是對內(nèi)整合的平臺,不再是對外交流的窗口。
對蘇貞昌的逆轉(zhuǎn),謝長廷透過“臉書”,發(fā)了一頓牢騷。謝也婉拒蘇邀他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因為此一機制目前只有“扮仙”的功能,委員還是“留給別人吧”。
幕僚證實,謝在兩岸事務上決心“千山獨行”,自走“維新之路”。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