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4日發(fā)表評論說,這幾年來,臺灣每次政黨輪替,就要改一次歷史課綱,激化藍綠、“統(tǒng)獨”的對立,社會就要再分裂一次。政客等著收割成果,學生卻是最大受害者,往往無所適從,甚至同學間也分裂、敵視。課綱如何不再被意識形態(tài)左右,也是臺灣進步的指標。
早期威權時代,臺灣中小學課程沒“綱要”,全部依臺當局“教育部”的“標準”,由公立編譯館統(tǒng)一編教科書,好處是從教學、考試都有標準答案,很好教、也很好準備考試。
臺當局“解嚴”后,開放民間編教科書,轉為“一綱多本”的時代,為了讓考試出題不會天馬行空、離題太遠、無從準備,臺當局“教育部”找學者專家訂出課程綱要,但島內藍綠斗爭依舊,誰上臺,誰就想通過修改歷史課綱,鞏固中國或臺灣為主體的意識形態(tài),最后在前年演變成驚天動地的反課綱運動,也刺激臺灣島內更進一步檢討課綱該怎么訂最好。
臺灣昨天公布的12公共教育社會領域歷史課綱,用字精簡、且盡量中性化、甚至正反并陳、加上問號。但更重要的是,不教編年史,改以主題,把臺灣、中國史放在亞洲、全球的脈絡下討論,書商、老師、考試單位,準備好了沒?新課綱若趕在明年6月前定案,一年內就要上路,堪稱歷史教育的一場革命,眼看著就要倉促上場,難怪從學者、老師到學生都擔心。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