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很多種,小說、戲劇、電影都是故事,故事幾乎無所不在。7月4日下午,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lián)會長汪毅夫在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報告會中,便和年輕人講了俗語里的臺灣故事。
一開始,汪毅夫說了俗語中臺灣和北京的關系。臺灣的俗語中“內(nèi)山人哪有見到皇帝命”,內(nèi)山人是對住在山上的人的稱呼,也指住得偏遠的人。臺灣和北京距離遠,清朝乾隆年間,有臺灣人拜訪皇帝,單從臺灣到北京便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所以,內(nèi)山人看到皇帝會是莫大的榮幸。汪毅夫介紹的另一個俗語是“牛牽到北京也是牛”,形容一個人本性難移,就像把牛從臺灣帶到北京那么遠的地方,牛還是牛。
兩句俗語,都帶出北京和臺灣的距離曾經(jīng)非常遙遠,時至今天,拜托已經(jīng)“三通”的飛機,兩地的距離近了。
臺灣有關牛的俗語很多,“公家某,肥雋雋;公家牛,賰一枝骨”,意思是說公家的婦人養(yǎng)得肥肥白白,公家的牛就瘦得只剩一枝骨。一句俗語背后反映的是臺灣移民社會曾經(jīng)的面貌。那時,移民來自福建、廣東一帶,多是男性,令臺灣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后來漸漸出現(xiàn)一妻多夫的情況,這樣的妻子就叫做“公家某”。因為有多個丈夫養(yǎng),所以都是肥肥白白的。但同時,那個年代的臺灣,牛的數(shù)量很少,幾家人共養(yǎng)一頭牛,“公家!币麕准胰说奶,便瘦得只剩一枝骨了。
到清代咸豐年間,臺灣人口的流動性低了,男女比例漸漸趨于平衡,一妻多夫甚至變成了一夫多妻。這也衍生出一句俗語:“爸一個,母一擔,兄弟一茭籮”,講的是當時的家庭,有一個父親,有一擔也就是兩個或者4個母親,再加上一大籮筐的兄弟,意謂人數(shù)很多。
男女比例改變的另一影響,是女性地位下降。有一句俗語叫“4個恭喜,扛一個也好”,形容女生出嫁的情況:4個轎夫扛著出嫁的女生。為什么會用“恭喜”和“也好”來形容男女呢?原來是重男輕女的觀念作祟。男生出生時,親朋好友都會來道賀,“恭喜”之聲不絕。但如果是女生呢?大家就會說“也好”作安慰。
汪毅夫打趣說,曾有人看到他的名牌,紛紛與他合照。照畢,汪對他們說:“我是汪毅夫,不是林毅夫喔!”拍照的人看著相機,連說“也好、也好”。
幾句俗語,講述了臺灣人的生活和社會體制的變遷。歷史書或許令不少學生覺得沉悶無趣,但俗語里的故事卻讓聽講的學生不斷會心而笑。(王雅馨)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