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今日發(fā)表評論指出,體育和教育僅一字之差,有多少人能夠看見,他們其實是同義詞。體育本該唾手可得,但臺灣教育向來舍棄并存的可能性。林書豪的“新聞瘋”,如果能教會臺灣教育的真諦,或許就可算值得。
評論說,臺灣很小,媒體排擠效應(yīng)容易產(chǎn)生,容易制造“三分鐘熱度”的氣氛。單一新聞久嚷不退,會讓人感到厭倦。但反向思考,何以林書豪一個人,就能夠讓全臺關(guān)心體育的熱衷度,呈現(xiàn)如此大的反差?
平常不在乎,如今才會有“很重視”的錯覺。我們從未落實讓體育融入生活,一味追求偶像式崇拜彌補昔日根本不了解籃球的尷尬,激情過后,林書豪才成了“膩”字下的代罪羔羊。
評論說,如果生活對于籃球(或體育)的存在,視為理所當(dāng)然,會因林書豪的表現(xiàn)感到興奮實屬正常,但不會盲目跟隨后立刻遺忘。如果電視臺天天都認為NBA新聞很重要,就不會制造出荒唐的仿真劇場、以搏收視率的畸形手法來跟“瘋”,因為不了解,所以只能炒短線。
無論是媒體或觀眾,對于林書豪信息的需求、供給量都爆炸,也只是為了遮掩從沒在乎過的心虛。
評論指出,體育本該唾手可得,但臺灣教育向來舍棄并存的可能性。林書豪的“新聞瘋”,如果能教會臺灣教育的真諦,或許就可算值得。
體育需要毅力才會成功,它教會小孩子什么叫做堅持;體育不可能只憑一人之力,個人運動也得靠其所屬團隊,它可以告訴小孩子,不能自大狂妄、自私自利。
評論說,不是只有書本上的功課,才稱得上教育;崇拜林書豪,請同時問自己是否曾支持過孩子的籃球夢?為了跟隨熱潮早起打開電視鎖定NBA,請問問自己,愿意花同樣的時間和心力,看孩子打一場籃球嗎?還是逼他離開操場,走向考試仍是唯一的道路?
評論最后說,別讓林書豪的成名只代表一時新鮮,別讓在臺灣一心夢想成為運動員的孩子,最后從林書豪身上學(xué)到的,只剩下移民。
[責(zé)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