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生報》2日發(fā)表社論說,今天是重陽節(jié),也許很多人都已經(jīng)忘記這個日子了。過去,這是和除夕、清明一樣重要的日子,除了祭祖,也是人們彰顯敬老精神的日子。隨著臺灣社會人口老化的趨勢,高齡者將成為社會上愈來愈主要的族群,十年后,臺灣將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超過六十五歲以上,而且這個數(shù)字將持續(xù)攀升。當高齡者不再是少數(shù),這意味著,我們對于“敬老”的意涵,必須要有更豐富的當代意涵。
社論摘錄如下:
首先,必須認識到,老人不是只有一種,而不同老人的需求也大有不同。隨著當代健康照護與生活環(huán)境改善,不僅延長了人們的壽命,而許多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事實上仍維持相當不錯的生活與社交功能。另一個極端是病痛纏身,甚至已經(jīng)完全臥床,無法獨立生活需人照料的老人,不過這仍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老人仍能維持獨立生活,不過在某些方面需要適當協(xié)助,譬如財務、醫(yī)療照護等。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老人的多元樣貌,才能提供適當?shù)闹С,無論是在個人與家庭層面的協(xié)助,以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等。
此外,隨著家庭結構變遷,“敬老”不只是家庭與個人的責任而已,更需要政府部門投入。以目前臺灣各種高齡社會政策來看,雖然已有初步發(fā)展,不過仍然不夠完善,而且很顯然地趕不上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韓國人口老化程度和臺灣相近,他們在二○○八年已開辦“長期照護保險”,而臺灣研議多年,目前仍然難產(chǎn)中,開辦日期一拖再拖。更不用說日本了,作為全球高齡排行榜的前段班,日本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專責的高齡社會對策部門,不僅在西元兩千年開辦長期照護保險,更把政策延伸到更廣泛層面,強化整個社會對于高齡者需求的回應。這是當代重陽敬老的第二個面向,政府應該作為老人及其家庭的支持,扮演更主動積極的角色。
最后,“敬老”不僅是消極地對待社會中需要扶持的人,或者無奈地讓衰老的高齡者倒下之后給予照護,而應該有更多預防性思維放入家庭以及政策規(guī)劃的觀念當中。以規(guī)劃中的長期照顧體系為例,目前仍是相當消極被動的版本,這張政府為臺灣老人準備的保單,要到老人倒下來,才有得保。
老年學中有一個“疾病壓縮”的關鍵概念,主要指出“預防失能”的重要性,換句話說,整個社會對待老年人需要換一個思維的腦袋,讓老人盡可能地避免失去他原本的身體與社會功能,維持獨立而健全的生活,而不是事事需要人來代勞。舉例來說,維持老人功能,不僅需要適當醫(yī)療照護,更需要對高齡者更友善的環(huán)境,讓老人能夠“走出來”,參與志工服務、投身鄰里貢獻畢生經(jīng)驗所長;蛘撸鞘袘撚懈m合老人行走的道路、便捷的大眾運輸,以及更鼓勵與支持老人運動的環(huán)境與場所。
重陽時節(jié)提醒了我們,當代高齡社會需要有更豐富的“敬老”意涵。我們不僅需要改變對待老人的思維,用更積極與正面的角度來迎接銀發(fā)世代,從個人與家庭的角度提供老人更適切的支持,政府也應該更為加緊腳步,作為全民迎向高齡社會的后盾,并且從照護、住宅、交通、成人教育、運動與休閑等,更為具體落實“高齡友善”的精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