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25日社論指出:今年應是2012年以來臺灣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第1、2季增長率達3.24%及3.74%,7、8月出口明顯較第2季增溫,因而島內外機構皆預測今年臺灣經濟成長“保三”不成問題;至于明年,雖然變數極多,但多數預測并不悲觀。
首先,盡管今年前3季全球經濟走勢顛簸,加以地緣沖突風險劇升,主要機構屢屢下修增長預測,但也認為復蘇趨勢未變。9月15日OECD公布的最新經濟預測即顯示,今、明兩年包含美國與歐元區(qū)等8個經濟體的增長率,都比前一年快速。
其次,由于臺灣電子廠商多為位處供應鏈中游的原始設備制造商(OEM)、原始設計制造商(ODM)、電子制造服務(EMS)及零組件供應商,當終端需求增加時,下游品牌廠對未來需求產生樂觀預期,為避免日后顧客需求突然大增時無貨可售,會預先準備多于市場需求的貨品數量以因應,進而向中游業(yè)者釋出較市場需求稍多的訂單量;同樣的,這些業(yè)者承接訂單后,也會產生市況轉佳預期,向上游零組件供應商叫貨時,將額外儲備生產所需零組件以做準備,形成愈是供應鏈中、上游的廠商,增產數量也愈多的現象,此即長鞭效果。倘若今、明兩年全球經濟趨勢如預期般好轉,透過長鞭效果,將有助延續(xù)臺灣出口的穩(wěn)定成長。
第三,為因應使用者觀賞影音與上網閱覽需求,美國蘋果公司推出螢幕尺寸較前代加大的iPhone6,可望誘發(fā)更換智能型手機的旺盛需求。另方面,4月時微軟公司終止支持WindowsXP作業(yè)系統(tǒng),在安全性考慮下,也將帶領一波電腦換機潮。藉由兩項電子產品規(guī)格改變引發(fā)的新需求,年底前臺灣出口動能看來無虞。即使這兩項因素對明年出口推升的力道可能鈍化,但隨著物聯網、穿戴式裝置的發(fā)酵,加以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感知互動需求提高,電子零組件仍可望維持熱度,維系出口動能。
第四,7月零售銷售增長5.45%,高于前二季的2.17%及4.33%,反映臺灣消費成長逐季升溫之勢。究其原因,每人實質薪資雖無增長,但失業(yè)率下滑且就業(yè)人數增加,讓今年以來實質總薪資成長呈現趨勢向上;另外,具領先指標特性的受雇員工凈進入率提高,就業(yè)市場可望維持改善動能。只是,臺股在接近萬點的情況下,期待明年維持今年漲幅并不切實。不過,今年企業(yè)獲利良好,上市公司盈余預計增長30%,將推升明年第1季年終獎金發(fā)放金額,并增加股利發(fā)放。因此,在所得與財富效果支撐下,明年民間消費仍可適度增長。
第五,民間投資是今、明兩年臺灣經濟較不穩(wěn)定的一環(huán),今年第2季成長率為6.38%,惟近半來自于航空公司擴充機隊的貢獻,若扣除運輸設備后僅成長3.09%。
即使明年企業(yè)獲利預估增加,加以機隊擴充將持續(xù),但民間投資要加快的難度頗大。理由有三,一是今年第2季企業(yè)獲利雖大增,上市公司資本支出卻減少,反映經營態(tài)度保守;二是臺當局“經濟部”調查資料顯示,明年重大投資案件預計完工金額將較今年減少,投資能見度不高;三是隨著電信業(yè)者4G-LTE基地臺建置完成,明年電信業(yè)者的資本支出可能下滑。
綜合上述,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臺灣經濟正、負面因素并存,出口與民間消費可望維持溫和成長,民間投資較不穩(wěn)定,但在企業(yè)獲利提高下,可望維持正成長。
隱憂因子則包含: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從互補走向競爭;與韓國的出口競爭缺口擴大;電腦產業(yè)出現典范轉移,難以恢復持續(xù)成長;手持行動裝置滲透率高,產業(yè)競爭激烈;明年起中韓FTA可能開始生效等。
綜上所述,文章最后總結說,今、明兩年臺灣經濟成長保三有余,但望四不足,如欲回復至海嘯前的平均成長水準,各界仍須加把勁。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