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協(xié)會(IPI)第60屆世界年會昨天起在臺北舉行,共計有50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300位媒體人齊聚探討言論自由。赴臺主持年會座談的CNN知名主播克藍西,被問及臺灣新聞臺“百家爭鳴”的現(xiàn)況,他說:“我寧可用新聞自由這個詞,不用混亂。”
臺灣《新生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臺灣不大,卻是全球24小時新聞臺密度最高的地區(qū),至少有7臺每分每秒(除廣告外)都在播報新聞,重要時段更高達14臺以上。然而,美國那么大,人口多臺灣十幾倍,只有CNN、FOX、MSNBC三個有線電視新聞網,日本一個也沒有?怂{西第一次赴臺,沒有機會直接觀察,他稱許臺灣這種現(xiàn)況是“新聞自由”,應是“客氣話”!
此次眾多國際媒體人士集會臺北,正好可以一睹臺灣“新聞自由”的盛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大家也千萬不要忘了,長期以來“社會亂源”常與臺灣媒體連接在一起。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可為人們習稱的“無冕王”,亦可能被貼上“社會亂源”的標簽,為“王”或為“寇”的正負評價相差頗巨,卻同時出現(xiàn)在臺灣媒體身上。
社論分析,媒體之所以被扣上“社會亂源”的帽子,有來自民間、學者專家不斷的批判,甚至某些執(zhí)政者也參與指責,例如李登輝主政時期常說“報紙亂寫”,陳水扁更疾呼選民“不要聽媒體的”,連2002年教育部門公布號稱亞洲第一部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政策白皮書”中,也羅列所謂“民眾對媒體的批判”,而且直指媒體是社會亂源之一。
政治人物或官方的指責,本有其政治考慮的因素存在,此處暫且不論。但“政治介入媒體”的人事安排,或從事一些置入性營銷的行為,更曾遭到極大非議。以后者而言,政府以變相方式購買媒體版面,在陳水扁時代大行其道,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哈柏瑪斯所指“公共領域的萎縮”,在臺灣隨時處處可見,政府相關部門卻是肇因之一!
法國學者布赫迪厄曾強調媒體“場域自律性”,自律性就是自主性,亦即對于一個組織、一個個人,相較于某種權力中心或權威所做出決定的可能性與獨立性,這在臺灣由于市場結構因素及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很少能做到。新聞臺及其談話性節(jié)目絕大多數(shù)的立場都是偏倚或傾斜的。以CNN為借鏡,CNN的收視率在美國911件后為后起之秀FOX超越,但CNN的廣告收入一直勝過FOX,克藍西給我們一個可供參考的答案:“CNN不選邊站,任何新聞頻道都不該有特定立場,得到更多廣告商青睞!薄
社論最后表示,12年前,IPI首在臺北開會,當時臺灣展現(xiàn)解嚴及開放報禁后的新聞蓬勃發(fā)展狀況,12年后的IPI重回臺北,臺灣媒體所要呈現(xiàn)給國際媒體人士看的,究是新聞自由或媒體是社會亂源的一面,確實是一個嚴肅話題;蛟S我們應該如此期許,那即是媒體、從業(yè)人員、媒體之間、廣告主和政府部門都應虛心以對、審慎檢討,從國際友人口中多聽取一些意見,而不是好聽的話,也好對癥下藥,策勵未來,走出媒體經營發(fā)展的坦途!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