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首場政見會上周六落幕,第二場訂于4月13日本周三登場。香港中評社11日發(fā)表社評文章說,外界對首場評價迥異,惟全面性觀察,這儼然是一場“打假球的比賽”,之所以會有蘇貞昌、蔡英文的虛答,根本上是提問人虛問,以及民進黨在流程設計、提問人安排上,都不敢面對挑戰(zhàn),充斥著只為走過場的心態(tài)。
社評指出,民進黨2012初選政見會的催生者是呂秀蓮,可惜她催了半天卻臨陣跑掉沒來登記。呂秀蓮若有參與,這場政見會是否會更熱鬧,很難說。政見會好不好看,重點在游戲規(guī)則的設計、提問,如果民進黨中央不想把初選弄得太對立,4年前也是以政見會取代辯論會,這沒問題;但至少提問要有挑戰(zhàn)性,而不是關在家里自己玩。
尤其民進黨2012初選和2008是截然不同的,2008有民進黨黨員投票,初選政見會要說是針對黨員也是可以。2012是民進黨首次以全民調進行初選,這是一場模擬選舉。
社評說,就以首場安排的三位提問人來看,包括前“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臺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及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顧忠華,有“臺獨“基本教義派、有純綠人士、有親綠學者,同構型幾乎100%。吳釗燮、陳博志提問時更毫不避諱自己的深綠主張。為什么說這像是“打假球的比賽”,因為球員、裁判都是自家人,“主考官”要問什么,考生事先都知道了。而且提問只有一輪,參選人即使實問虛答,晃一下也就過去了。
社評說,這么大一場政見會,耗費這么多社會資源,精彩度還不如之前三位參選人密集接受各媒體專訪,媒體主持人各種刁鉆問題的問答。如果民進黨接下來的政見會還是這種水平,負責轉播的單位可能就要為收視率傷腦筋了。
就民進黨這場初選,絕大多數(shù)臺灣民眾都想知道,三位候選人如何突破現(xiàn)在的兩岸困境?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未來的路要怎么走下去?執(zhí)政后要如何處理ECFA?提問人不是完全沒問,就是從旁邊輕輕擦過。讓蘇貞昌、蔡英文順利閃過棘手的兩岸議題。
社評提醒說,臺灣現(xiàn)在藍綠最大的分歧點就是兩岸政策,未來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辯論會要辯,辯兩岸政策也就夠了。同理,民進黨初選要比候選人政見,也是比兩岸政策就足夠了;即使是核能議題,由于涉及諸多配套,也不適合在辯論會以民粹手法來談要或不要核電廠。
民進黨內部檢討2008年初選,普遍認為當時謝長廷、蘇貞昌殺到血流成河,損及最后選舉團結,不宜重蹈覆轍。換個角度來看,透過當時的激烈較勁至少可讓外界比較出謝長廷、蘇貞昌、游錫堃、呂秀蓮的兩岸政策差異,最后是由兩岸觀點相對開放的謝長廷出線。不像這次初選,除了許信良明確提出“大膽開放”延續(xù)其過去的“大膽西進”主張,蘇貞昌、蔡英文都是在比空洞和虛無。
民進黨2012初選會以此等面貌出現(xiàn),主要問題出在民進黨中央,蔡英文不愿面對兩岸政策,所有的政見會等游戲規(guī)則都是從她的角度來出發(fā)。然而,這終究是無法逃避的,初選階段有許信良異軍突起,到2012選舉,民進黨不論是誰出線,都必須面對真槍實彈的考驗。
蔡英文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強調要把兩岸關系放在“多邊體系”,蘇貞昌言必稱“臺灣共識”,都講得不清不楚,同樣犯了低估臺灣選民智慧的錯誤。臺灣歷經(jīng)這么多次選舉,選民早就精得不得了,畫大餅沒用,要看到面包才算數(shù)。民進黨把政見發(fā)表會辦成這樣,只是讓支持者孤芳自賞,對擴大群眾基礎毫無幫助。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