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資料圖)
吳“院長”生氣了,要求“研考會”找出“十大民怨”。無可否認,這是相當漂亮的政治動作,也反映出吳敦義的確是經(jīng)過基層民意長期的洗禮。從政治溝通的角度來看,這代表執(zhí)政當局對民怨的重視,這種態(tài)度就可以緩和相當?shù)拿裨。不過,這只是問題的開始而已。
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報24日透視集文章指出,當然有人質(zhì)疑,民怨在哪里還用得著“研考會”調(diào)查嗎?一件事情會形成民怨,必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累積,而且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因此,每一個人從各種資訊渠道中,包括電視、報紙、廣播、朋友聊天,乃至于個人經(jīng)驗中,都可以知道民怨是什么,就像吳敦義一樣,隨手都可以列舉幾項出來。
這里面就有一個很吊詭的現(xiàn)象。民怨是長期、普遍積累而形成的,因此,民怨也往往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說,很多民怨是長期未解決的問題累積而形成的,而問題之所以長期未解決,往往不是因為問題沒被發(fā)現(xiàn),而是問題很棘手,很復雜,因此才會一拖再拖。我們就舉幾個例子,路霸惹人厭,但依舊隨處可見;司法失去人民信任,但誰又能奈何;職棒打假球,從元年到現(xiàn)在,似乎要等到職棒玩完,才會消失。
等到這“十大民怨”找出來了,要怎么解決才是最嚴厲的考驗。臺當局是在喊口號,還是真有本事解決民怨,此時就會見真章。文章最后說,我們希望吳敦義能有大魄力,為馬當局樹立新的典范。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