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馬當局就職滿月,也是民進黨再度成為反對黨滿月。
臺灣《聯(lián)合報》社論指出,馬當局上任,民眾感受到的最鮮明的政治景觀就是:不再動輒聽到“愛臺灣/不愛臺灣”、“去蔣/‘去中’”、“正名制憲”等纏繞耳際的噪音;這些政治歧見或許仍然潛存于社會之中,但已無血肉撕裂的感覺。政黨二度輪替帶給民眾最大的慰藉,就是從藍綠撕裂的窒悶中脫困。社會議論的焦點,由“統(tǒng)獨”、族群,轉變成公共議題;且不再是由主政者利用議題來操弄社會,反而是由社會主導了議題設定。亦即,民眾如今已經感覺不到主政者用“統(tǒng)獨”或族群的議題來玩弄民眾,反而見到社會輿論將主政者導向公共議題,如油價、兩岸議題、擴大內需方案等的議論之中。
馬當局就任一個月的另一鮮明景觀是“大議題/大事件”盡出,一個月里出現(xiàn)這么多“大議題/大事件”,堪謂空前。大事件自然會掀起大風波,大風波處理不好,必會嚴重折損馬當局形象;但若當時處理得好,或事后被認為處理得好,亦可能提升馬當局的社會評價。準此以論,馬當局掌握博鰲論壇的機會打出蕭萬長這張牌,及掌握“全家福號”海釣船出海,演出海巡艦繞釣魚臺一周,皆可視為神來之筆的佳作。
回頭看民進黨下野一個月,層出迭現(xiàn)的大事件、大題材,使民進黨立即搶占了輿論的焦點;然而,社論亦指出,民進黨的戰(zhàn)略縱深顯然不夠,熱鬧有余但火候欠佳。例如:面對兩岸議題,民進黨對開放的大趨勢已完全失去反對的空間,只強調不承認“九二共識”,卻說不出個所以然;在釣魚臺撞船事件,只說馬當局忽軟忽硬,卻不能否定海巡艦終于繞島一周突破了三十年的心理障礙;至于綠卡事件,后來發(fā)現(xiàn)民進黨不但至少有二十二名政務官帶著雙重“國籍”上任,且有三名“大使”始終持有綠卡,包括駐日代表許世楷的“櫻花卡”。倘若民進黨在如兩岸及釣魚臺的大議題上沒有縱深可言;在綠卡等事件上,又出現(xiàn)反挫自己的后座力;再加上馬當局若未來失言口誤亦漸漸減少,則民進黨恐怕要擔心未來可能找不到可以發(fā)揮的話題了。
一個月來此起彼落的大議題、大事件,可謂對上臺的國民黨及下野的民進黨都是一場大操兵。大事件自然有大風波,這些大風波對國民黨及民進黨的最后得失,恐怕要看風波停息、塵埃落定之后的效應,而不能只看風波正起之時的利鈍;例如,兩岸要看直航的后續(xù)效應,釣魚臺要看在民眾心理上留下何種印象,擴大內需則要看帶動的地方政經效應;亦即,要看兩黨誰的縱深夠,誰的后效大,誰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始能決定誰是最后的贏家。
社論概括指出,一個月來國民黨當局的較大成就是:一、臺灣認同比較清朗、族群斗爭降溫、“憲政”體制較趨平穩(wěn);在喧鬧的表象中,出現(xiàn)了比較寧靜平和的社會基礎。另者,國民黨當局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則仍是在油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如何實現(xiàn)一個經濟成長、分配公平的社會;并在此一基礎上,向“亞太平臺”的政經角色前進。
至于民進黨,似乎不宜將這一個月的“大議題/大事件”視為其東山再起、卷土重來的本錢;因為,這些大事件及大議題所造成的“震撼教育”,反而可能協(xié)助國民黨打通了經脈、消滅了盲點與死角,出完了疹子;則民進黨在馬當局上臺的第一個月就大喊下臺,恐怕這種勢頭一旦再而衰、三而竭,未來難以為繼。因此,民進黨仍應以擴展戰(zhàn)略的縱深為主要的努力目標,游擊戰(zhàn)及騷擾戰(zhàn)恐難圖長久。
這一個月,掀起漫天煙塵。有人認為,才一個月就亂成這個樣子,怎么得了;但也有人認為,第一個月就能把所有的大議題翻攪一遍,未嘗不是好事。有人憂慮煙塵漫天的亂象,也有人樂見提前出現(xiàn)塵埃落定的效應;煙塵漫天可能是民進黨期待的景象,塵埃落定則是國民黨努力的目標。
社論最后說,一個月來,煙塵漫天,屢屢演出父子騎驢的國民黨當局,會不會漸漸找到“執(zhí)政”的正確手感?相對而言,一個月來,也逐漸塵埃落定,動不動就喊“下臺”的民進黨,將如何真正實現(xiàn)其“有執(zhí)政經驗的反對黨”的角色?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