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理论A电影在线_日韩欧美精品在线_女女国产香蕉久久精品_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网站

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經(jīng)常鬧事種惡因 選民用選票作回答

2008年01月15日 09:00:00  來源:
字號:    

  上周末“立委”選舉投票,結(jié)果民進黨大敗,大概是過去十年該黨輸?shù)米顟K的一次。執(zhí)政黨選輸,當然與他們執(zhí)政表現(xiàn)不佳有關。但是最讓人民受不了的,恐怕不是執(zhí)政表現(xiàn)好壞,而是他們動輒制造紛亂、鼓動對立的“當家鬧事”作風。以備詢?yōu)槔,?zhí)政黨不論是“部會”首長或當局官員,都常擺出強勢應對的姿態(tài),給人一種“不惜對干”的感覺。一般而言,強勢的姿態(tài)都常會導致對峙、虛耗,在對峙之一方讓步以前,事情的發(fā)展都充滿不確定,社會大眾也都對此氛圍感到焦躁不安。由于這社會不安部分是肇因于主政者強勢,因此,主政者此種“不畏沖突、不惜對干、不怕虛耗、不作妥協(xié)”的作風,當然就是“當家鬧事”。如果說“當家不鬧事”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那么“當家勤鬧事”似乎就值得深入分析了。

  假設我們將“當家不鬧事”視為一句諺語、一種道德規(guī)范,而不去細究其背后的可能意涵,恐怕就會失之膚淺。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fā)表評論說,諾貝爾獎得主貝克(G. Backer)指出,社會上流傳久遠、習以為常的規(guī)范,即使是道德層面的,其實隱隱然也有其理性支撐;若無理性支撐,這些規(guī)范通常不太容易長久存在于社會。對政客而言,沒有理性基礎的道德訴求更是不可依恃;政客們通常是精于算計、斟酌利害的動物,他們當然不會去服膺一個不符理性算計的道德呼喚。民間若會留下「當家不鬧事」的諺語,必然是因為鬧事會不利于當家政客。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政客鬧事的后果予以理性鋪陳,才可能理解目前的當家者為什么喜歡鬧事。

  首先,讓我們檢視當家鬧事的可能壞處。選前一階段或二階段領投票的選務流程爭議,藍綠陣營僵持不下,好一陣子無法取得共識,為此次大選埋下不確定性的種子,但最后卻是藍營讓步才解決爭端。照理說,執(zhí)政黨掌握行政資源,有能力通過協(xié)商、交換,理性解決這些紛爭。然而,執(zhí)政黨先前卻接連拋出“戒嚴說”、“緊急命令說”、“延選說”以為響應,造成政局動蕩、民心難安,不確定性的氛圍濃厚;這恐怕也是去年十二月臺北股市大跌與投資疲軟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投資大眾不見得喜歡利多或討厭利空;他們最害怕的,反而是不確定。財務理論告訴我們,透過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利多消息必然會使投資報酬率以及證券價格上漲;而利空消息則會使證券價格下跌。然而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其影響卻是相當難以估計與衡量的。因此,當投資人對后市感到多空不明時,最常見的應對方式往往為遞延其消費與投資決策。這樣的遞延效果,讀者可以從去年十一、十二兩個月小客車銷售數(shù)據(jù)大幅滑落看出端倪。汽車屬于耐久性消費財;當人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時,大筆金額的消費或投資,通常會延緩決定。倘若臺當局真的頒布戒嚴、緊急命令或延期選舉,將會對臺灣社會造成巨大沖擊,籠罩在這種不確定因素的陰影下,消費者的信心不足,只好等待局勢明朗時再行考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民間耐久性消費財?shù)闹С霰厝粫蠓洹?/P>

  政局不安造成內(nèi)需不足、企業(yè)倒閉,這帳要記在誰頭上呢?一般而言,偶爾一次或可說是在野黨搗蛋,但持續(xù)數(shù)年如此,就很難再硬拗了。我們想要提醒所有的主政者:當家鬧事所帶來的社會成本,最終往往仍是由當家者負擔。任何熟悉企業(yè)管理ABC的人都了解,企業(yè)老板承擔公司經(jīng)營成敗的所有可能風險。正因如此,學界都將業(yè)主稱之為剩余價值請求權人(residual claimer)。在政治上,所謂業(yè)主就是執(zhí)政者;他們必須無條件承擔所有剩余的政治后果。社會學大師韋伯(M. Webber)所說的責任倫理,所指正是如此。韋伯指出,主政者如果只是陳述理想、挖心掏肺地表白、強調(diào)自己起心動念之善良、加入聯(lián)合國的意愿有多么強,那是毫無幫助的。負責任的主政者不能空談理想,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做出成績。而人民由于不了解諸多政治細節(jié),只能以成敗論英雄。政通人和是成功;經(jīng)濟衰敝就是失敗。簡單若此,其余皆屬枝節(jié),政客們無需多做解釋,人民也沒有必要聽他們廢話。

  總之,當社會動蕩不安、民間投資消費呈現(xiàn)負成長、企業(yè)無預警倒閉,而很難歸咎于特定因素時,往往由當家執(zhí)政者吸收社會成本。當執(zhí)政者以停選、戒嚴等手法威脅在野黨時,表面上看起來占了上風,事實上,臺當局正在為自己制造的不確定性,付出龐大的無形社會成本。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白,“當家不鬧事”其實與企業(yè)管理中的“剩余請求權”論或韋伯的“責任倫理”論,都是圓融互通的。當家若常鬧事,他一定就會想盡各種辦法,把責任推卸出去;或說是天災地變、或說有恐怖攻擊、或說是有人唱衰、或說是在野掣肘。講來講去,鬧事的當家就是不肯承擔剩余的成敗責任。

  結(jié)論是:社會搞爛了,都是你們的責任,不是我的責任!問題是,人民能同意這樣的卸責語言嗎?
讀者若問企管學者: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總經(jīng)理常鬧事,弄得股票大跌、利潤縮水,小股東該怎么辦呢?他們的答案一定很簡單,下回董監(jiān)改選時不投票給現(xiàn)任的董事,促成董事會改組與總經(jīng)理換人。用白話文說,那就是“當家不該鬧事,鬧事不配當家”。上個周末,臺灣的選民用選票對這個句子做了最好的詮釋。

[責任編輯:李杰]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