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要提供“幸福經濟”愿景的民進黨“總統(tǒng)”參選人謝長廷,在“總統(tǒng)”兼黨主席陳水扁強勢操弄入聯(lián)議題,行政團隊面對各種物價湍流飆漲,卻又束手無策引發(fā)民怨四起的低迷情況下,本周一借拜訪證交所之機,釋出有關兩岸經貿政策的四大利多政見。雖然張“內閣”沒有像上次謝長廷主張有條件開放陸資來臺般在第一時間就給這項政見潑冷水,甚至周一的臺灣股市似乎也因為謝長廷的這一席話,盤勢出現(xiàn)由黑翻紅。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認為,謝長廷所報出的利多,到底只是為了吸引中間選民的選舉語言,或者意謂著民進黨未來的兩岸經貿政策將轉趨務實,無疑有待檢視。而四項利多本身,是否可行,是否可為低迷的臺灣經濟注入活水,讓扭曲的兩岸經貿關系步上正軌,同樣更值得討論。
首先檢視四項利多本身,其中關于開放陸資來臺投資部分,本來應該是最不成問題,甚至應該是要極力爭取的。而在資金自由化、全球化的現(xiàn)實世界中,想要再區(qū)隔限制陸資來臺也是愈來愈困難。以這兩天大陸阿里巴巴網站創(chuàng)辦人馬云來臺,表現(xiàn)出與臺灣大企業(yè)集團相互投資布局的高度興趣為例,臺灣真要視為陸資橫加限制,防堵得水泄不通,損失的到底是阿里巴巴還是臺灣,似乎也有待厘清。如果當局的政策還是僵硬的一概排拒陸資,不免在執(zhí)行認定上將愈來愈困難,實質上更是關閉了臺灣的機會之窗。
社論認為,正因為國際資金流動所具有的這種特性,因此不論是排拒陸資來臺,或者限制臺商前往大陸投資的金額比例,這樣的政策思維明顯的落伍過時,執(zhí)行起來也更難貫徹,同時后遺則益趨明顯。因此,我們寧可相信謝長廷在此時此際提出開放陸資來臺投資,和視個案適度開放企業(yè)赴大陸投資的金額限制的政見主張,除了是基于爭取選票支持的選舉考慮之外,同時也是基于對現(xiàn)有兩岸經貿政策務實理解所提的修正動議。
文章說,即使謝長廷的轉折令人期待,最大的障礙恐怕還是來自于其自身所屬的政黨,是否也有同樣的認知與體會。而如果周一股市應聲上漲可以視為一項指標,民進黨團隊其實不必等到明年五月謝長廷勝選就任后才正式啟動這項新政策,陳“總統(tǒng)”和張揆完全可以從善如流的讓謝長廷的這兩項政見主張?zhí)崆霸诂F(xiàn)在就正式啟動。執(zhí)政團隊真的這么做,對謝陣營低迷的選情所能提供的幫助真不知要比強推“入聯(lián)公投”要好上多少倍,而當然,不論是開放陸資來臺、抑或放寬臺商投資上限,由于牽涉極廣,自然要有周延配套,諸如分階段開放陸資投資項目,或對放寬臺商投資上限采個案認定,以期兼顧開放性與臺灣的主體性。
至于謝長廷所釋放提振臺灣經濟活力的另兩項政見利多,也就是將遺產稅與贈與稅降到10%以下,以及主張當選后提供一年半到兩年的大赦期限,讓當初臺面下流到大陸的資金可以自由回流。就前者而言,也許有助于吸引包括陸資在內的外資來臺,但在內外資一體適用的情況下,是否對吸引外資具有誘因姑且不論,不能不考慮的是勢將惡化島內的財富分配。因此與其單獨突出降低遺贈稅這個議題,還不如宣示將尊重專業(yè),透過第三次賦改會議,通盤檢討現(xiàn)行稅目稅率,以期兼顧財政、租稅正義和經濟動能。再就后者而言,臺商在僵化的大陸政策下不得不偷跑前往大陸投資設廠,如今政策改弦提供臺商大赦之機本來就是當局份所應為,不過即便如此跑出去的資金是否就會回流似乎并非必然。要臺商資金回流,以及吸引外資陸資來臺,關鍵還在于臺灣究竟能夠提供怎樣的賺錢機會。
社論最后指出,在全球逐利的今天,解除不切實際的政策限制只是第一步,減稅更不應是唯一的妙方,除了改變思維,調整政策,更要注重時效,否則就如同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遲來的政策調整效益也一定會打折扣。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