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塊錢就能買到的礦泉水,阿聰喝了三杯,竟然花了3.5萬!去年年底,剛工作兩年的阿聰經常出冷汗、睡眠質量差,又尿頻,研究生學歷的他竟然相信貼吧的“神醫(yī)”,打“飛的”從外地來廣州治療,結果“大師”給他喝了三杯礦泉水,騙了他3.5萬元。(3月21日《信息時報》)
一對沒有正當職業(yè)的父女,在網絡世界搖身一變,成為風光無限、無所不能的“神醫(yī)”;通過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的印象管理,這對父女成為“偽裝者”。直到面具被揭開,他們才上演了“騙子現形記”。“研究生被神醫(yī)所騙”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財富損失,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心理傷害,還在輿論場域遭遇了標簽化乃至污名化,承受了“二次傷害”。
在人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的風險社會,騙子們也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能騙就騙的機會。那些急病亂投醫(yī)的人,成為騙子們“待宰的羔羊”。缺乏篤定的文化信仰和強大的內心世界,這位精神缺“鈣”的研究生,被騙子并不高明的騙局蒙在鼓里,最終錢花了,病卻沒有治好。
“研究生被神醫(yī)所騙”的板子,顯然不能只打在受害者身上。為騙子們和網絡水軍弄虛作假提供生存空間的“藥王吧”,顯然難辭其咎。醫(yī)療行業(yè)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一定的準入門檻;缺乏行醫(yī)資質的這對父女,為何能夠繞過這家網站的審核?這究竟是監(jiān)管“打盹”還是存在著畸形的利益輸送鏈條,依然有待查證。
前不久,互動百科“花錢就上”成為輿論靶心。面對互聯網上的紛亂信息,并非所有的網民都具有“火眼金睛”;理應成為“過濾器”的網站,一旦“裝睡”,就會放任虛假信息的“野蠻生長”。 “研究生被神醫(yī)所騙”我們不能光指責受害者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卻忽略了網站的敷衍塞責。如果網站能夠及時、有效地設置一道“防火墻”,“研究生被神醫(yī)所騙”或許就不會上演。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研究生作為高學歷、高智商人群的代表,很難和騙局掛鉤。在學歷分層中,研究生處于高端位置;在生活常識和防騙知識的分層中,他們也可能處于低端位置。不論學歷高低,只要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就有權利通過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渠道來守衛(wèi)正當權利。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說:“有些人仰天躺著,奢談人類的墮落,自己卻不肯坐起來。”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里,我們不能進行蜻蜓點水的“淺閱讀”,讓身份標簽影響價值判斷。畢竟,同樣的身份標簽,不同的研究生在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歷、性格特征、興趣偏好等方面依然存在著鮮明的差異;讓作惡者得到應有的懲罰、不苛責受害者并以此為鑒、防范于未然,才是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
[責任編輯:李帥]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