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國家民航局網站發(fā)布《關于2015年民航小機場補貼預算方案的公示》,稱2015年將有146個小機場獲民航發(fā)展基金補貼,共計12.1113億元,相比2014年,機場數量和補貼金額均有所增加。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表示,在150個尚未盈利的機場中,中小機場大概占據了一半。(《每日經濟新聞》12月11日)
國家民航局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年底,我國共有頒證運輸機場180個,虧損的有135個,其中中小機場占了87%。在機場“吃不飽”的整體狀況下,有些地方規(guī)定所屬各單位每年包機出行的次數,甚至出臺文件強迫下屬單位包機出國出境考察,為機場“輸血”。對此,國家民航局局長李家祥介紹,《民用機場管理條例》明確了機場的公共基礎設施定位,機場首先要強調公益性,然后才考慮收益。更重要是,一個機場的建設,會帶來就業(yè)人數的增加、城市面積的延伸和房價的增值等綜合效應,這樣的作用不能僅以機場虧損去作單向評判。
不可否認,如同地鐵、公交車一樣,機場確實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作用,每一個機場的建設都可以讓當地民眾實現(xiàn)“就近乘機”。然而,如同城市擴張過程中的“貪大求全”一樣,機場的建設也不能盲目進行,否則就會形成閑置性浪費。這就要求,在進行項目立項時,要進行不含水分的可行性論證,比如,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開通航線的上座率等贏利指標,并對贏利的空間進行預估和評判。若只是為建設而建設,或貪圖“一地一機場”,形成區(qū)域間的惡性競爭,那么在機場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虧損的狀況也會日趨嚴重。
時下,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都不乏開公交、修地鐵和開通城際鐵路的沖動,修機場更是成為各地爭奪所謂“區(qū)域中心”的一張牌。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副院長白永平教授坦言,目前全國部分機場規(guī)劃和建設的確存在過度超前和閑置浪費的問題,有的地方為了爭取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相互攀比,惡性競爭。各地政府間的這種“搶先”心理,也跟政績沖動有關聯(lián)。
一個常識是,在運輸量還沒有達到有必要建造一個機場之前,就把機場建好,結果很少使用,也得不到足夠的維修、保養(yǎng)。這種服務能力的閑置顯然是資源的浪費。如果把這些資源用于其它產業(yè),可能發(fā)揮更大效益。因而,在機場建設布局上要充分和國家高鐵網布局與建設進行協(xié)調,高鐵經過的地區(qū),新建機場要非常慎重。若是為建而建,勢必會導致大量資源浪費。從某種意義講,小機場的大量虧損和機場數量的不斷擴容,暴露出了對政府公共投放進行有效績效評估的制度短板。要讓小機場真正扭虧,在“公益優(yōu)先”的口號下,更應重視對政府公共投入的績效評估,用科學規(guī)劃和合理評價把好經濟資益關,從而實現(xiàn)公益與效益的雙豐收。(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