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9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學研究沒有全球化
在全球化聲浪中,中國學研究的全球化究竟達到什么程度?中國問題專家是否共享北京奧運倡導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還是同床異夢?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項目主任沈大偉教授,昨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表示,盡管在過去20多年,中國已同世界連接在一起,在國際和區(qū)域問題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大發(fā)展,但“中國了解世界要比世界了解中國多得多”。
沈大偉因此認為,外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任重道遠,應成為“美國所稱為的‘公共知識分子’”,突破自身的專業(yè)研究領(lǐng)域,讓社會精英和公眾也參與其中。
“我們不能允許知識貧乏的觀察人員或者那些對中國懷有敵意的人,在我們國家主導話語權(quán)和政府政策”。
呼吁中國學學者盡全能教育民眾和政府官員之際,沈大偉也感受到中國學研究沒有真正的全球化。他說,有關(guān)研究集中于北美、西歐、北歐、俄羅斯、澳大利亞、東北亞和印度,但在東南亞(除了新加坡和越南),中國問題專家基本不存在。
此外,幾乎沒什么人從事中國學研究的地方還包括中亞、西亞、海灣國家、中東(開羅例外)、南非之外的非洲、中歐、拉丁美洲和中美洲。
近日到阿根廷、巴西和智利考察讓沈大偉大吃一驚,他說:“當中國官員與他們的拉丁同行會晤時,中方必須為雙方提供翻譯。像巴西、阿根廷和秘魯這樣重要的大國,怎么可以沒有中國問題專家呢?”
沈大偉也注意到,即使有相關(guān)研究的地方,能力也參差不齊。他認為,沒正視中國學研究的地方需要在相關(guān)基礎(chǔ)設施進行投資,“否則的話,未來他們與中國打交道時會缺乏準備”。(作者何惜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