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qū)“總統(tǒng)”及“立法委員”選舉這個周六將舉行,上周末的民調對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仍很有利,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在有的民調中落后約20個百分點。臺灣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蔡英文當選“幾無懸念”,國民黨的任務在于“縮小差距”,同時力爭在“立法院”多得席位。這些分析是否靠譜,很快就見分曉。
臺灣選舉原本應是高度內向型選舉,但它產(chǎn)生很大區(qū)域影響力,關鍵是它帶來臺灣當局兩岸政策的不確定性,進而預示了臺海局勢的可能變數(shù)。
客觀說,一旦臺海和平被顛覆,受損失最大的,承受力也最低的恰是臺灣社會。然而上述不確定性的源頭也是臺灣自己。臺灣的民主顯然還處理不好政黨輪替與臺海安全這一核心利益之間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臺灣民主尚且不太成熟的表現(xiàn)。
蔡英文仍拒絕公開承認“九二共識”,而兩岸領導人已經(jīng)共同確認“九二共識”是兩岸協(xié)商談判、和平發(fā)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一旦蔡英文上臺,臺海會不會重現(xiàn)“驚濤駭浪”,似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蔡的個人意志和表現(xiàn),臺灣對她和民進黨無法提前給出強有力制約,這讓臺灣選舉“有點飄”。
從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帶給民進黨的教訓以及蔡英文就兩岸問題謹慎說話的表現(xiàn)看,蔡一旦勝選后,大概會在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和維持兩岸和平的現(xiàn)實壓力之間搖擺,未必敢采取公然推動“臺獨”的激進政策。但鑒于她對“九二共識”的模糊態(tài)度,兩岸互信肯定會大打折扣,臺海出現(xiàn)嚴重事態(tài)的幾率將增加。
說句不好聽的,臺灣是西式民主的“實習生”,是剛拿到駕照上路的開車人。但它不愿意給車尾貼上“新手”的牌子,而且不謙虛,給亞太的交通規(guī)則帶來挑戰(zhàn),外界不得不“陪它玩”。
然而臺灣社會必須清楚一點,臺灣不按規(guī)則變道、闖紅燈,是要付出代價的。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兩岸幾經(jīng)斗爭,美國等外部力量也以其特有方式卷入,臺海大體的規(guī)則已經(jīng)成型。如果再斗一輪,比8年前更虛弱的臺灣未必能受得了。
大陸社會說到底對誰在臺灣當政并無偏好,政黨怎么輪替,那是臺灣自己的事。但臺灣現(xiàn)在不能保障這種輪替對臺海和平的無害化,這不能不讓大陸警惕,也不能不讓東亞社會有所擔心。
臺灣社會有求變心理,相信這種情緒的指向是針對臺內部社會治理的。對和平的日子“過膩了”,想再體驗臺海動蕩的刺激,這顯然不是臺選民求變的內容,F(xiàn)在的問題是臺政治體系無法將這二者斷然區(qū)別開來,而對蔡英文和民進黨不會把這兩者不知深淺地往一起捏,不在兩岸之間搞出新的暴風雨,人們沒有把握。
好在較之陳水扁上臺那個時候,大陸實力今非昔比。我們需看到,蔡英文之所以比陳水扁至少顯得溫和了,并非因為她的性別,而是大陸強大實力使然,是我們前些年對陳水扁堅決斗爭,以及這8年積極推進兩岸合作使臺灣社會大為受益的結果。
在臺灣那邊不確定性很大的情況下,大陸必須牢牢把握對臺關系的主導權,敢于同各種“臺獨”企圖及表現(xiàn)做堅決斗爭。如果臺灣發(fā)生新政黨輪替,不可指望民進黨主動向“九二共識”靠攏,它大概只有在被迫的情況下才會那樣做。因此大陸這邊做些相應的斗爭預案還是很有必要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