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槍擊案接連發(fā)生,一邊是槍支銷售大增;美國的槍支文化,給這個圣誕節(jié)涂上幾抹不祥的色彩。當地時間21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弗蘭克斯鎮(zhèn),一名男子先后射殺了一名婦女和兩名男子,在與警察的槍戰(zhàn)中,槍手被擊斃,3名警察則全部受傷。當地時間22日晚,美國亞拉巴馬州一家夜總會兩人遭槍擊死亡。加上當地時間14日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10天內連發(fā)三起槍擊案,死亡人數達34人。
與此同時,據美國媒體披露稱,又一波購槍狂潮正在圣誕節(jié)前瘋狂上演,美國許多地區(qū)的武器店里一些半自動來復槍已經全部賣光,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槍手所使用的那款“大毒蛇”步槍,也賣得很好。同時,很多家長給孩子買防彈書包,被稱為“最郁悶圣誕禮物”。
越是槍案頻發(fā),越是槍支熱賣,這好像難以理解:持槍者越多,不是越不安全嗎?從社會整體來看確實如此;但是,就個人立場看,這并不矛盾:越是不安全,越是要加強防衛(wèi):買槍,是為了自衛(wèi),為了對付可能的闖入者,買防彈衣,給孩子買防彈書包,是為了對付可能發(fā)生的槍擊。于是,每個個體出于安全目的的行為集合起來,反而推高了社會危險程度;而社會安全程度越低,就越是需要買槍——如何才能走出這個怪圈呢?
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后,“阻彈者”公司的一款防彈插板銷量上升40%,該公司副總裁埃爾馬·尤伊說:“我們不能保證一切”,“但這讓人思想得以安寧,家長獲得安全感”。防彈插板,在一定程度上有安全作用,如果槍彈恰好射在擋板上。但是,防彈插板不能阻擋所有射來的子彈,即使是孩子被擊傷,也是家長不可承受之痛。說防彈插板能讓家長獲得安全感,應該視為廣告語。
當地時間12月18日,美國新澤西州卡姆登市舉行了一次“槍支換現金活動”,總共收到了1137支槍,創(chuàng)下了該項活動開展以來的最高紀錄。新澤西州總檢察長杰弗里·奇薩認為,這次“槍支換現金”活動之所以得到了熱烈響應,是因為人們深深地被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慘案觸動了。但是,會不會有人拿著用槍支換來的現金,再到武器商店去買一支新的、心儀已久的某款手槍或步槍呢?如果個人可以購買、持有槍支的現狀不改變,“槍換現金”似乎意義不大。
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再次引發(fā)關于“禁槍”的辯論,“禁槍”聲浪再次高漲,奧巴馬則也表達了要管制武器的態(tài)度。但是,“禁槍”會觸動某些利益集團,其中有勢力強大的步槍協會以及他們所支持的政客。根據該協會對“禁槍”的一貫立場,有人推測,步槍協會將會擺出這樣的論調:真正危害人安全的并不是槍,而是人;槍雖然能被禁止,但罪惡卻難禁止,而這正是該組織長期聲稱武器必須合法化的最主要理由。這個論調的出發(fā)點顯然有問題:沒有人使用的槍,當然沒有危險,但是,危險的人與槍的結合,危險無法估量。在美國桑迪胡克小學發(fā)生槍擊事件的同一天,中國河南光山縣陳家棚小學也發(fā)生了兇案,但是,行兇者的工具是刀而不是槍,22名小學生被砍傷,而無一人死亡。
不區(qū)分刀與槍的不同,把人和槍割裂開來,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在生命和持槍權利之間,美國民眾一定會作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