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臺灣夜市,會看到不少招牌上標(biāo)著“古早味”!肮旁纭笔情}南話,就是古舊、有年頭的意思。新東西層出不窮的當(dāng)下,這個詞擊中了我們心底的柔軟之處。古早是不變,是貨真價實,是祖?zhèn)髅胤,是媽媽的味道。?/p>
正在上映的香港電視劇里,主人公經(jīng)常會提起“古法蒸魚”,一副饞涎欲滴的樣子。“古”在中國冠絕天下的飲食文化中,代表了傳承和高度。這一兩年,香港新聞不斷爆出老食肆因店租高漲被迫關(guān)門的消息,社會總是一片嘆惋之聲,食客搶在關(guān)門之前大排長隊一嘗真味,要抓住“記憶的尾巴”!
小小的香港,至少有上百家經(jīng)營數(shù)十年的老食肆,有些名聲在外越做越大,比如“鏞記”,更多的只是不起眼的小店,在小圈子內(nèi)口口相傳,卻各有秘招,且謹(jǐn)守物美價廉原則,寧可關(guān)張也不愿因店租高漲、食材與人才短缺而砸了招牌!
其實,不只是食物有“古早味”。生活中的衣住行,都在求新求異的同時,試圖挽留一些不變的東西。澳門的歷史文化城區(qū),一座座一兩百年歷史的教堂、廟宇、音樂廳、舊市政廳、民宅,最大限度地維持著原有外觀,但人們還在里面禱告、聽交響樂、購物、吃飯、居住。在這里,老建筑依然有尊嚴(yán)地“活”著,歷史因生活而有了體溫,生活因歷史而有了厚度。
筆者進(jìn)過澳門的一家茶葉鋪,褪漆的木頭架上擺著一個個褪漆的鐵皮茶葉盒,茶香濃郁,顏色滄桑,一問主人,這店已經(jīng)開了80年;臺灣高雄的一家熟食店,墻上掛著巨幅黑白照片中,一個小孩從桌子后探出腦袋偷看,就是如今已年過半百的店主人。一家店,傳自父輩,四五十年來生意興隆,卻不想著擴(kuò)張開連鎖,仍是小小兩間,只用親手挑的肉,自己種的蔥,幾十年味道不變,人情也不變。臺灣的傳統(tǒng)市場,幾十年如一的南北貨,各種祖?zhèn)髅胤街胁菟帲覍嶎櫩陀啦粶p少。
社會在前進(jìn),舊的東西總是不停退場。但這里似乎有個輪回,人們急急拋掉老東西之后,驀然回首,才發(fā)覺“古早”的可貴。大陸很多城市有過這種悔不當(dāng)初,在老建筑迅速減少的同時,城市線條變得日益生硬。有錢難買早知道,不過時下港澳臺的做法,還是值得借鑒,相信會有裨益。(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