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午8時38分許,廣州地鐵4號線上一名6旬老人與28歲教師為爭座位互毆。男教師頭部、手臂布滿血跡,耳朵被咬破一塊,老人鼻部受擊流血,車廂地板上血跡斑斑。兩人被警方教育后釋放。(10月8日《新快報》)
一名青年教師與一位6旬老人為爭搶地鐵座位互毆,并兩敗俱傷,如此血腥場面,嚴重剌傷了公眾的眼球。特別是,這名青年愧為人師,非但不敬老愛老,主動為老人讓座,反而動用武力同老人搶座,雖然其傷得更重,但也不值得人們同情。然而,必須正視的是,這起“搶座互毆”事件并非個案,乘客為爭座,或惡語相向,或大打出手,這種違反公共道德的鬧劇,在各地公交車和地鐵上頻頻上演。
搶座暴力事件頻發(fā),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資源缺乏之外,也與一些市民讓座的公德意識缺少有關(guān)。也就是說,乘客為搶座“流血”,折射讓座善行“失血”。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搶座事件頻發(fā),人們更習(xí)慣于對不讓座的行為進行道德鞭撻,認為讓座是人的一種道德本能。更有甚者,將自己置身于道德的制高點,對不讓座者非罵即打,濫用道德暴力。比如,前不久,杭州一名小伙因為未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被與婦女同行的男子連扇5個耳光,鼻血直流。殊不知,用濫施“私刑”的武力手段,非但解決不了不讓座的道德困境,反而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甚至是敵對情緒,而不讓座或?qū)⒊蔀橐恍┤朔婪、報?fù)他人最常見的一種手段。
因此,即便是讓座是人的一種道德本能,也需要正義力量去激勵。若想化解不讓座的道德困境,除了有關(guān)部門要制訂相關(guān)規(guī)定,予以約束和懲戒之外,更需要社會和輿論的積極宣傳與正確引導(dǎo)。一方面,對于社會上存在的搶座之類的弊病,當然要毫不留情地揭露;另一方面,對于讓座等一些平凡的善舉,也應(yīng)該進行積極地頌揚;以此去傳遞道德和誠信,去激發(fā)社會正能量。
更重要的是,重構(gòu)讓座等道德秩序,必須把品德教育作為文化建設(shè)的一項重要任務(wù),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從孩子抓起,貫穿終身教育的各個階段。教育能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使人發(fā)現(xiàn)自身是什么人和發(fā)現(xiàn)做人的義務(wù)。的確,“教人”比“教書”更重要,良好的社會風(fēng)氣需要大家來共同營造。再者,讓座雖然需要受讓者用“感恩”來良性互動,但并不需要物質(zhì)和金錢回報。其實,對讓座者說一聲發(fā)自內(nèi)心的“謝謝”,或者投以贊許和鼓勵的目光,報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就是對讓座行為的一種激勵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