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說,現在但凡辦事就需要“跑”,比如升遷、求職、上學、貸款、招標、打官司……不跑辦不成事。一個“足”一個“包”構成一個“跑”字,“跑”不光要邁開步子,還要帶上“包”,光有“足”沒有“包”就不叫“跑”。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可現實中一些人沒有踏踏實實做官的耐心,更沒有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的真心,而是千方百計找機會, “跑”關系“跑”升遷。他們的口頭禪是:“只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他們不光用“足”跑還要帶上“包”(行賄)“跑”,削尖腦袋為自己“跑”錦繡前程,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跑”出一片“新天地”。
一些人沒有機會也要創(chuàng)造機會“跑”,只要抓住機會就不放過。君不見,買官賣官,暗箱操作時有發(fā)生。比如,近來被曝光的山東省原副省長黃勝,其在任期間對官位明碼標價:縣委書記30萬元,縣里某個局的局長10萬元,最低價碼是副鎮(zhèn)長5萬元。黃勝的生活作風問題在當地也是半公開的秘密,而且他喜歡玩弄陌生的年輕女性,每到下面縣里視察,一天中最后一個節(jié)目十有八九就是到賓館和女性開房。這些所謂“陌生的年輕女性”, 黃勝是如何結識的?如果不是他自己結識的,又是誰幫他找的呢?目的又是什么呢?
“工程”和“項目”可謂緊俏資源,本該公開競標,可一些地方或一些人卻把“公開”當成幌子,暗箱操作才是真,你爭我奪,好不激烈。這爭奪的過程就是“跑”的過程,除了頻繁地往相關部門“跑”,“送”也必不可少。有流行語稱“不跑不撥、少跑少撥、多跑多撥”。這一“跑”就能見成效,誰“跑”得勤,誰的關系硬,誰就有可能獲得更多資金。所以,一提到“資金”和“項目”,一些人習慣帶上“跑”字,名曰:“跑資金”、“跑項目”。
一些基層領導經常在大會上講:“我們一定要利用一切關系,爭取各種社會資源,比如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只要能和相關部門說上話的,都要利用起來,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跑項目、跑資金,爭取機會,爭取上級資金,永遠記住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娃子沒奶吃!庇谑呛,一些急需資金、項目的地方,或無資金、項目,或少資金、項目,而一些已經不再需要扶持的地方卻出現資金花不完,項目重復上,造成公共財政的極大浪費。
低保本是低收入家庭享受的一項國家政策,然而在少數地方鄉(xiāng)村,真正的困難戶得不到低保,一些殷實家庭卻“吃”著低保,用百姓的話說:“人家和村支書的關系好,有事沒事總往村支書家跑!庇幸患业暮⒆右细咧,想進重點班,有人給家長出主意:“跑啊,不跑,怎么能進重點班呢!”一名司機違章了,被交警扣了車,有人出主意:“你還傻愣著干嗎,快去交警隊跑跑。 鄙钪,不少人遇到事情,不是按程序進行,而是習慣性地拿出手機找熟人。一家企業(yè)需要貸款了,幾次找銀行都因為手續(xù)問題辦不了貸款,有人出主意:“這需要跑啊,光有‘足’沒有‘包’怎么能行?”
一個“跑”字,囊括了所有的請客送禮、行賄受賄和權錢交易,也成了貪污腐敗滋生的最大溫床。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導干部存在著這樣一種錯誤觀念,他們認為用公款請客送禮、跑項目,是為了地方發(fā)展和單位利益,只要能“跑”來項目和資金,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于是,一些人搭著“跑”的順風車,利用公款大肆行賄,甚至將部分臟款裝入自己腰包。
治理腐敗首先應該狠剎“跑”風,在項目、資金的審批分配上,要變過去的下級往上“爭、跑、要”為上級向下“找、送、給” ……其實,這樣的文件或規(guī)定很多,可如果沒有官員以身作則,沒有一套良好的監(jiān)督檢查機制,沒有一個公開透明的辦事環(huán)境,“跑”依然會繼續(xù),貪腐依然會滋生。(郭震海 原題:“跑”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