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沿革
日據時期以來,新竹州廳一直是新竹市建構的主要據點。州廳附近街道經歷三次市區(qū)改正計劃:第一期的規(guī)劃,第二期的施工,到第三期新竹州廳簡潔莊嚴的呈現,脈動著新竹州的成長發(fā)展。
新竹州廳以簡潔的棱線刻劃出凹型平面,當年為適應臺灣濕熱的氣候,東西南三側皆有陽臺設計,一樓有入口玄關、大廳、勸業(yè)課、警務課、會計課、土木課、調停課、保安課辦公室,二樓有州知事辦公室、文書課、衛(wèi)生課、理藩課等辦公室,另外還設有會議室和講習室。
新竹州廳可為新竹州都市發(fā)展由第一階段演進到第三階段的象征,其外圍環(huán)境交織著歷史與空間變遷的紋理,如閩客遷臺、日據時期到臺灣光復。由于前清時期都市發(fā)展腳步較慢,造就此區(qū)特別的文史景致。
從日據時期所完成的新竹州廳,到今天新竹市政府全方位的呈現,臺灣演進史儼然刻劃在這棟建筑物上。除了在建筑本體的修復保存外,空間形式應時局需要作再生規(guī)劃,使新竹州廳得以動態(tài)型式保存。
由于州廳建筑為過去空間條件累積的結果,為避免州廳建筑遭到破壞,新竹市政府考慮到州廳有限的承載力,只能配置部分市政單位,其它需另尋建地規(guī)劃。例如目前市政府文化局和東大路原演藝廳建筑結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中心。
目前新竹市政府在外觀建置上承襲日據時期:入口部與端部突出,外廊拱圈設計,方形塔樓,立面為上下推拉窗,主入口大門門柱裝飾紋樣,兩邊入口為古典型式的門廊空間設計,中央大廳兩側以廊柱結構型塑莊嚴的氣氛,內部空間因采用磚造承重墻結構,形成拱圈串連縱橫有趣之立面空間效果,內庭外庭相映,增加州廳整體造型的趣味性。
目前新竹市政府及外圍地區(qū)都市景觀略顯凌亂,故在都市規(guī)劃方向上,以賦予中心市區(qū)“舊而美”與“老而新”的都市意象為主。以文化角度切入,延續(xù)東大溝歷史藍帶與東門城的都市意象,使其成為新竹市歷史意象中心。
規(guī)劃與未來
新竹市政府前中正路,繼中正路段美化施工以來,后段也將配合市府新生進行改善。為了提供行人徒步空間,將中正路設計成人行步道,市政府前的空間規(guī)劃也建構市民廣場。
此外,包括新竹市政府在內,鄰近之警察局、消防局、北區(qū)戶政事務所、新竹火車站等歷史性建筑物也已進行夜間照明規(guī)劃,并陸續(xù)完工。各棟建筑物之照明設計理念如以下所述:
首先,新竹市政府外觀罩上一層猶如一張面具般的公共藝術帆布,以帆布中央入口及兩側為視覺點,再逐漸向兩邊延伸,正面便呈現不同深度衍生出的變化層次。
新竹火車站磚紅色的建筑,夜晚映照著光源,勾勒出整體建筑的輪廓,再以投射燈照亮屋脊及鐘塔。新竹市警察局由中間向兩側伸展的建筑物的形體,再現瞭望臺的聳立之姿。
而戶政事務所的中央入口門廊在兩側設置矮燈柱,強化入口導引的概念。
連結中心市區(qū)多項明顯的地標性建筑物或公共空間,搭配中正路人行步道景觀改造工程,加強夜間照明、街道家具設施。
為結合藝術及音樂表演及市民參與藝文活動,規(guī)劃市府前設置廣場,與鄰近中央路及中正路口開放空間設置供表演團體、學校、小區(qū)組織等舉辦各類活動或演出,使新竹市府廣場成為新竹市文化中心活動的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