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古稱卻月湖。據(jù)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漢陽縣志》記述:月湖因黃監(jiān)軍(東漢末年荊州劉表將黃祖)筑卻月城而獲名,卻月城如殘?jiān)拢潞驳妹麉s月湖。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后主流經(jīng)龜山北邊沖入長江,留下月湖,距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古月湖長五六里,東臨長江,南抵龜山,西邊到南湖,北依漢水,面積約7200畝,是現(xiàn)在月湖的6.2倍。月湖由東月湖、西月湖和湯月湖等部分組成。東月湖早已消失,遺址在晴川街以西、江漢橋以東、龜山正北山角;西月湖即現(xiàn)在的月湖;湯月湖是西月湖的局部水域。
在古月湖東岸,即現(xiàn)南北走向的高公街、晴川街、洗馬街,公元1506年在此筑長堤。稱免溺堤,又稱楊柳堤,此堤將長江和月湖割斷,以防汛期江水內(nèi)侵。1732年(即清雍正十年),漢陽知府高公綱和當(dāng)?shù)丶澥扛什寰杞ㄊ瘶蛞蛔,此橋就被命名為高公橋?742年,漢陽知府郭朝祚主持修筑長堤,將月湖分為東西兩半,此堤稱郭公堤,上世紀(jì)50年代修筑江漢橋時(shí),此堤部分被改建為引橋。西月湖中部由僧人募資修筑成彎曲長堤,稱擱石堤,因形如龍燈,故又稱龍燈堤。原堤面現(xiàn)已被加高加固,成為穿越月湖的馬路。
在舊方志中,習(xí)慣地將本地風(fēng)景附會(huì)成“八景”或“十景”等,1884年的《漢陽縣志》稱月湖八景為柳映長堤、板橋花影、古樓鐘韻、宵市燈光、荷風(fēng)曲溆、琴臺殘?jiān)、梵寺朝暉、古洞仙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