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平,中國現(xiàn)代美術大師徐悲鴻之子,1946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隨父學畫。青年時代,他與父親的眾多朋友、學生交往切磋,聆受教益;后赴歐洲留學多年,獲美術史博士學位,歸國后任教中央美術學院。徐慶平現(xiàn)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悲鴻紀念館副館長,教育部全國高校藝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專家。著有《光榮屬于希臘》、《奔騰尺幅間》、《世界十大博物館》 、《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徐悲鴻年表》等,出版了《 徐慶平畫集》;譯著有《莫奈》、《盧浮宮美術館》、《外國美術簡史》、《現(xiàn)代繪畫辭典》、《西方藝術史》等。徐慶平曾應邀赴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舉辦個人畫展,作品被歐、美、亞洲各國收藏家和收藏機構收藏。
采訪徐慶平,可以感受到他那樸實的言談中透出的至情至性的藝術氣質,而他柔和的面部輪廓,令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腥婚g,藝術大師在眼前重現(xiàn)。關于父親,徐慶平的確有很多話可說。
在徐慶平的印象中,父親在生活上對自己近乎苛刻。徐悲鴻一生不穿綢衣,夏天總是一件藍布長衫,冬天則是一領深色棉袍,皮鞋都是在東單地攤上買的舊鞋,家里吃的是大米與小米混蒸的“二米飯”。徐慶平說,父親一輩子的錢就用在兩個地方,幫助窮學生和買字畫。徐悲鴻收藏了從古至今的名家字畫1200多件,去世后,所有他的作品和收藏連同房子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徐慶平4歲的時候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學寫字,每天寫兩頁九宮格。“當時父親到琉璃廠去給我和妹妹各買了一本《張猛龍碑集聯(lián)》,并在字帖的扉頁上寫下‘拔山蓋勢之氣,長河大海為辭’的字句!毙毂櫤苊,但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批改兒子的作業(yè),寫得好的字旁邊,他會用紅色的毛筆畫3個圈圈,寫得不好的,徐慶平就要重新寫!昂髞砦耶斄死蠋,才明白父親是要從小培養(yǎng)我的審美習慣,他非常重視小孩的審美教育!毙鞈c平說,父親給他選的《張猛龍碑集聯(lián)》,就是要從一開始就給他最有氣魄的東西,培養(yǎng)他堅定的意志,“我覺得這對今天的孩子也特別有用。”
在徐悲鴻的4個子女中,徐慶平是唯一繼承父業(yè)的。徐悲鴻認為學美術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并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繪畫。徐慶平出生時,徐悲鴻仍持這一觀點。徐悲鴻對妻子廖靜文說:“對這個孩子溺愛一點,學理也好,學文也好,不要學習美術。”然而,徐慶平沒有聽從父親的安排。
大概是徐慶平生下來時就從父親那里接受了繪畫的細胞,他自幼就喜歡繪畫。那時還不會拿筆的他,就喜歡圍著父親的畫桌轉悠。3歲時,徐慶平就跟著父親學繪畫,而且特別喜歡畫馬。1958年,12歲的徐慶平就因畫馬獲得國際少年獎!拔幕蟾锩苯K結了徐慶平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學業(yè),他被下放到農村接受再教育,住在一戶貧窮的農民家里。這家人連自己都沒有房子住,哪有房子給徐慶平。徐慶平只好住在馬棚里,與馬為伴。借此機會,徐慶平細致、系統(tǒng)地觀察馬的生活習性,了解馬的感情,熟悉馬喜怒哀樂時的各種表現(xiàn)及神態(tài),這為他進一步提升技藝提供了難得的經歷和豐富的素材。這一時期的徐慶平幾乎成了一個“馬癡”。一天,徐悲鴻的一個學生到家中看望師母廖靜文,發(fā)現(xiàn)墻上掛著幾幅關于馬的作品,然后對師母說:“徐先生的這幅畫怎么沒有簽名,真是太可惜了! 廖靜文笑了笑,告訴這位學生:“這些都是慶平畫的!睂W生大為震驚,連聲稱贊:“這畫大有先生之風,真乃虎父無犬子!
不過,徐慶平在藝術的道路上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藝術是創(chuàng)造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如果只能模仿父親的馬,那至多是一個畫匠,不能算一個真正的畫家。為此,他常常深入內蒙古大草原,面對雄奇壯闊的馬群,激動不已。徐慶平將父親畫的馬與自己觀察的馬進行了細致的比較,發(fā)現(xiàn)父親畫的馬多為孤馬,表達的是自己在那個時代的無比悲憤而又充滿希望的思想感情,而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父親所處的時代迥然有別,于是,一改父親一般只畫孤馬的畫風,多畫群馬,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畫家曾對徐悲鴻和徐慶平畫的馬做過這樣的比較:“徐悲鴻畫的馬,是奔騰、奮起、憤怒的馬;徐慶平生活在國家安定的環(huán)境之中,他畫的馬是一派祥和安寧氣象!
關于藝術教育,徐慶平主張應堅決杜絕功利。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復建藝術學院,并命名為“徐悲鴻藝術學院”,聘請徐慶平任院長。徐悲鴻藝術學院招生得到很多家長的青睞,招生錄取比例曾達到50:1。作為全國高等院校連年擴招帶來的純藝術價值逐漸被忽視、實用藝術的觀念被強化,這讓徐慶平有點無奈!懊襟w追問過現(xiàn)在藝術類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但藝術專業(yè)真的不適合用傳統(tǒng)的就業(yè)標準去衡量。在國外,一個藝術專業(yè)畢業(yè)生如果自己開辦一個畫室或簽約畫廊,能夠養(yǎng)活自己,就算是成功的。有一種說法是教育產業(yè)化,但我看教育是無利潤可言的,利用教育賺錢是失敗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我父親說過一句話:欲窮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別有會心,便產杰作。意思是藝術創(chuàng)作要貼近自然,深入生活,以心造境,以情感人,拋棄一切功利性的東西!
關于中國的審美教育,有一件事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依然讓徐慶平難以忘懷。1981年,他第一次走進法國盧浮宮參觀,給他極大震撼的除了那里的幾十萬件藝術珍品,還有就是在盧浮宮第一展室的各國建筑模型前,一群七八歲的孩子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老師提問:“希臘、羅馬的建筑美與哥特式的建筑美有什么不同?”他感慨:“西方國家如此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審美教育,孩子們不光要了解自己國家的藝術,還要學習其他民族的藝術。與西方相比,我們的審美教育太落后了!” 徐慶平認為,藝術教育在民族復興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總是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而藝術科學也是不能偏廢的。藝術的核心是審美,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在古代很懂得審美,到了清代,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因循守舊,走向衰微。”他說,“正是在中國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中,以父親為代表的一代畫家在藝術上繼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借鑒西方先進技法,為建立科學的美術教育體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父親美術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徐慶平提出了“大美學”的概念,并將這一理論概括為“三個結合”:音樂與美術的結合,純藝術與實用藝術的結合,專業(yè)藝術與公共藝術的結合。在徐悲鴻藝術學院,美術專業(yè)的學生要學音樂,而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同樣要上美術課。研究美術理論出身的徐慶平引用父親的話說:“看一張畫能看到流眼淚的不多,但很多音樂一聽就會使人流眼淚!痹趯θ说木窬辰绲挠绊懛矫妫魳放c美術的結合將產生積極效應。此外,純美術與專業(yè)美術相結合的理念,使該學院的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從一開始就著眼于社會需求。除了傳統(tǒng)藝術教育中的音樂與美術外,學院還創(chuàng)辦了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和景觀設計等專業(yè)。在教學中,設計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學習大量純美術的技巧,徐慶平認為,學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一定要有好的手繪基礎。純美術是設計專業(yè)的核心和基礎。
徐悲鴻藝術學院成立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廖靜文曾在建院五周年慶典上,對首屆畢業(yè)生作品展給予過這樣的評價:“你們的作品不比徐悲鴻先生指導的學生的畢業(yè)作品遜色,你們沒有悖離中國人民大學的希望和榮譽!
徐慶平與父親一樣,心系祖國和人民。一直以來,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致力于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作為中國統(tǒng)促會理事,他關注兩岸關系發(fā)展,心系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直為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發(fā)展努力著。他認為,書畫藝術是兩岸同胞共同繼承的寶貴財富,海峽兩岸在書畫藝術上一脈相承,書畫藝術對于推動兩岸同胞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作為這個時代從事書畫藝術、藝術教育工作的人,要肩負起應有的歷史使命,為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祝愿徐慶平先生的藝術生涯和教育事業(yè)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