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何以在島內弦歌不輟
2024高雄眷村嘉年華豫劇演出現(xiàn)場。
2025年“戲春公演”劇照。
臺灣豫劇團供圖
臺灣同胞學講河南話原非易事,更何況是表演豫劇。從河南豫劇名角赴臺傳藝,到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成立、探索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豫劇在臺灣生根發(fā)展70余載,見證兩岸豫劇交流往來不斷。
臺灣豫劇團2025年將連推好戲,1月中旬以“王海玲經典傳承計劃—戲春公演”打響頭炮。從文戲到武戲,從折子戲到全本大戲,集合花旦、文生、老生、武丑、武凈等各行當傾情演繹,展現(xiàn)中青年演員的精湛技藝與薪傳成果。
撫慰鄉(xiāng)愁
河南豫劇名角張岫云當年率豫劇團隊輾轉赴臺,在高雄落地生根,組建“飛馬豫劇隊”。激昂凄楚,熱耳酸心,梆子聲響起,撫慰了許多人的鄉(xiāng)愁!霸F原先真的是靠外省老兵捧場,不只是河南人,周邊幾個省的人也喜歡看!迸_灣豫劇團藝術總監(jiān)王海玲回憶道。
隨著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紛紛凋零,臺灣多個豫劇團體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后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為“臺灣豫劇團”!皬奈业睦蠋煆堘对扑闫,豫劇在臺灣的發(fā)展歷經70余年,傳承四代人!蓖鹾A嵴f。
1959年起,張岫云在臺灣收徒,培養(yǎng)出王海玲、劉海燕等優(yōu)秀豫劇傳人!拔以谂_灣土生土長,起初還會說閩南語,七八歲開始學豫劇,老師讓我們講河南話,我就把閩南語放在一邊。后來偶爾演歌仔戲,我正講著閩南語,河南話經常就冒出來了。觀眾就在下面笑,說猜猜看我下一句講的是閩南語還是河南話。”王海玲笑道。
為了學習老腔老調,保證原汁原味,早年間,臺灣的豫劇演員多以聽大陸的豫劇唱片學戲,王海玲常常反復聽唱片,模仿常香玉等名家的唱腔,從中揣摩人物、設計表演。盡管多數(shù)唱片僅有部分唱段,但能聽到來自豫劇原鄉(xiāng)的聲音,對他們來說已是彌足珍貴。
尋根大陸
1993年,河南豫劇團體首次赴臺演出,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一行30余人落地臺北機場。隨團演出的魏俊英被眼前的紅毯、花環(huán)和人海震撼,“有人被戴上五六個花環(huán),有人激動淚目。”她回憶道。
臺北首場演出劇目是《穆桂英掛帥》,現(xiàn)場座無虛席,開演后叫好聲不斷。魏俊英清晰地記得,散場后,有兩個年輕人攙扶著70多歲的老太太來后臺看望演員,并用地道的河南話夸他們演得好。
兩岸開放交流后,張岫云也多次回到河南。1998年,她帶領臺灣豫劇團尋根演出,令河南民眾大為驚嘆:“明明是原先不會說河南話的臺灣演員,居然能演老腔老調的傳統(tǒng)豫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30多年來,河南有上百名藝術家赴臺交流,每次演出皆是一票難求。臺灣豫劇團也多次來到河南演出,深受家鄉(xiāng)父老歡迎。
據(jù)河南豫劇院名譽院長李樹建回憶,他第一次赴臺是1999年,臺灣豫劇團的演員們和他一起演出了《清風亭》!八麄兤綍r說的是閩南話,要學中州韻、河南腔很不容易。”李樹建說,為了一句唱腔、一句念白,他要教臺灣演員成百上千遍。演員們一遍又一遍練習,那股認真勁令他十分感動。
桃李芬芳
臺灣豫劇團前藝術總監(jiān)韋國泰說:“30多年前跟大陸交流時,我們的戲除了音樂,連導演、編劇、舞美也都依靠大陸,后來逐漸選用臺灣當?shù)氐娜瞬!彼寡,豫劇在臺灣如果只依靠當?shù)厝肆Πl(fā)展,早就難以為繼。
臺灣唯一的傳統(tǒng)戲曲學府早年已取消豫劇科,為了培養(yǎng)后繼之才,臺灣豫劇團幫助輔導歌仔戲科班學生身段,并連續(xù)多年在寒暑假期間將其送去河南學豫劇,由河南豫劇院的老師手把手傳授技藝。通過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方式,有豫劇演出需要時可抽調歌仔戲演員,以此緩解“人才荒”!八麄儊淼臅r候唱的是歌仔戲,走的時候唱的是豫劇《花木蘭》!崩顦浣ㄕf。
弦歌不輟,芳華灼灼。2008年起,在豫臺兩地共同努力下,兩岸互派戲劇人才培訓計劃啟動。河南省選派人才赴臺,與臺灣豫劇團協(xié)力打造精品劇目,同時交流學習劇場營銷經驗。臺灣豫劇團則選派年輕的演職人員,到河南學習豫劇表演、唱腔設計等。
河南曾組派大型藝術團赴臺,與臺灣豫劇團聯(lián)手打造新戲《曹公外傳》,在臺灣進行巡演,并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2015年,豫臺兩地合作推出《玄奘》,在臺灣佛光山演出場場爆滿。
1998年首次到河南演出后,王海玲時常赴大陸交流,與豫劇名家切磋技藝。臺灣豫劇團自2014年起,每年持續(xù)舉辦“王海玲經典傳承”公演,通過“以戲帶功”的方式,為中青年演員提供磨煉技藝、展現(xiàn)風采的舞臺,推動豫劇藝術薪火相傳。
跨界創(chuàng)新
回顧臺灣豫劇團歷年作品,既不乏《包公誤》《楊金花》《新對花槍》等經典劇目,又有《秦少游與蘇小妹》《武后與婉兒》《蘭若寺》等新編戲,而跨文化之作“豫莎劇”三部曲《約/束》《量·度》《天問》(分別改編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一報還一報》《李爾王》)近年來更是備受關注。
結合時代特點,融入島內元素,臺灣豫劇團不斷探索,每年堅持推出精心制作的大戲,通過改編莎士比亞戲劇、歌劇等,進行跨界融合,使豫劇更具活力,開創(chuàng)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風格。
王海玲的兩個女兒劉建華、劉建幗,自幼熱愛傳統(tǒng)戲曲,也隨母親走上豫劇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路。2004年,劉建華、劉建幗共同創(chuàng)立“奇巧劇團”,嘗試將不同劇種融合“混搭”,最常見的就是豫劇與歌仔戲的組合。她們曾改編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名作《高加索灰闌記》,結合歌仔戲、豫劇、搖滾音樂劇,以“搖滾新戲曲”吸引年輕人。相關劇目在島內大受歡迎,還曾登上大陸的舞臺。
對于“跨界”表演,王海玲也毫不陌生!芭_灣流行跨劇種,不同的劇種在一起表演,可能撞擊出不同的火花,也能使戲更有可看性!蓖鹾A嵴f,她在“國光”劇團(臺灣公立京劇團)作品中演過賈母,還與唐美云(島內歌仔戲名角)合作演過歌仔戲。
“劉建華在臺灣豫劇團里唱小生,有時會在奇巧劇團的作品里表演豫劇唱段。有觀眾覺得她唱得很好聽,想知道純正的豫劇是什么樣的,就會過來看我們豫劇團的演出!蓖鹾A嵴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