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陳澤人在上海血液中心捐獻在大陸的第202袋成分血。(中國臺灣網(wǎng)通訊員 葛鳳章 攝)
有這樣一位臺灣同胞,他到上海工作生活了九年,九年如一日積極義務獻血,在大陸獻血總量達到204袋,成為了上海市的獻血冠軍。他不沾煙酒,沒有娛樂嗜好,逢人就宣傳獻血。他向人們證明了愛的力量。
他的身上流淌著“珍貴的血液”
初春三月,在清晨的上海街頭,有一個相貌平常的中年人匆匆行走,看不出與旁人有何不同。但他的身體里,卻流淌著一種珍貴的血液。他是生活在上海的臺胞陳澤人。
他9年如一日,把陌生的病患當親人,把為病患捐獻血液當成自己的最高使命。9年來他在大陸獻了204袋成分血,折合16萬3千多毫升全血,相當于他自身血量的34倍。此外他在臺灣還曾獻血610多袋!
無論人的血液有多少種血型,他的血液最珍貴,他血管中流淌著的是愛與道德的血液。
2003年,陳澤人被臺灣一家企業(yè)集團派到上海工作。來上海之初,他只是憑著對公益事業(yè)的執(zhí)著參與上海的獻血;但當他了解到,由于上海大醫(yī)院集中和醫(yī)療水平高,許多長三角甚至整個南方地區(qū)的病人都涌入上海來看病,導致上海A型血液供應曾幾度告急,他從一種“我獻血我快樂”的心情,轉變?yōu)椤岸喃I血多救一個生命”的急迫。
大陸規(guī)定,如果是捐獻全血每半年可以獻血一次,而如果是捐獻在臨床上最急需的成分血(血小板),則可以每28天捐獻一次,于是他就專門捐獻成分血;依據(jù)規(guī)定如果血小板每單位的數(shù)量達到15萬時可以捐一袋260毫升的成分血,血小板達到25萬時可以捐2袋成分血,他就吃自己發(fā)明的“生血早餐”,努力使自己的血小板保持在25萬毫升以上,每次都捐兩袋成分血。
9年的時光,這位來自寶島的臺灣同胞,一舉成為了上海市的獻血冠軍,當選為上海市獻血促進會副會長。
這位畢業(yè)于臺灣名校,曾任臺灣多家大企業(yè)集團副總裁,并在上海成功為幾家外資企業(yè)掙了數(shù)億人民幣的臺商,不為他的出色的經營管理才能驕傲,卻為自己的獻血成績自豪。
在上海徐匯區(qū)獻血志愿者的活動站里,墻上的光榮榜、歷年的獲獎者名冊中,排名第一的都是陳澤人。從04年到現(xiàn)在,他連續(xù)三次獲得上海市義務獻血的白玉蘭獎和全國義務獻血奉獻金獎。
不分春夏秋冬,無論酷暑嚴寒,只要在上海,陳澤人就每28天去上海血液中心捐獻雙份的血小板。上;す╀N公司的獻血志愿者虞哲存說起陳澤人,顯得有些激動。虞哲存說,一個人做一次好事不難,但數(shù)年如一日做好事義務獻血不容易。作為一位臺灣同胞,一個成功企業(yè)家,陳澤人可以做到,我為什么不能做到?如今,在陳澤人的感召下,虞哲存已經捐獻了四十多袋成分血,并積極投入到義務獻血志愿者的工作之中去。
只因心中有大愛,來自臺胞陳澤人血管中的血,滋潤了大陸病患的生命。海峽兩岸血脈相連,血濃于水,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他血管的源頭是黃河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流經中原大地,然后流入渤海。黃河及沿岸流域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fā)源地之一,被稱為中國人的“母親河”。黃河流域誕生了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仁者愛人”,“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等思想,被人們一代代傳承著。
陳澤人的祖先從中原大地河南遷居福建長樂,到陳澤人的父親時,已經經歷了很多代。但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美德和傳統(tǒng)的仁愛思想,卻通過陳家祖輩的血脈,一代代傳到了陳澤人的父親的血液中。陳澤人的父親3歲喪父,13歲喪母,很小就經歷困苦,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yè)。1947年,陳澤人的父親陳貽成被上海商務印書館派赴臺灣分公司,從此在臺灣落地生根?恐詫W,陳貽成在臺灣的多所大學中擔任教授、教務長,并以樂善好施著稱。那時陳澤人兄妹五人,只父親一人工作養(yǎng)家,但父親仍時時接濟貧困生、貧困家庭。父親給他起名陳澤人,就有讓兒子終生澤惠他人的期盼。
陳澤人的母親方倩蕓雖然沒讀過四書五經,她卻對子女用言傳身教踐行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助人行善的思想。陳澤人還記得小時候一次鄰居“借飯”的故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一天,陳澤人與哥哥姐姐們從學校放學回家,由于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幾個孩子都饑腸轆轆。母親把飯剛做好,忽然傳來鄰居敲門聲,母親輕聲與鄰居耳語幾句后,急匆匆走進廚房,把一鍋飯連鍋端給了鄰居。陳澤人問怎么把飯給人家端走了?母親說,鄰居家來借飯,咱們先把飯借給他們,我們自己再煮。陳澤人嘴里嘟囔:“有聽說借錢的,借米的,哪有借飯的!”母親立刻假裝生氣地喝斥陳澤人:“小孩子不懂不要亂說話,我馬上再給你們煮。”
幾天后,母親拉著他的小手來到臺北郊外,看著路邊農民剛收完的番薯(大陸稱紅薯)說,你看農民收番薯為什么只收離路邊遠的,離路邊近的這兩壟地不收?陳澤人猜不出,問道,是不是這邊離路近的還沒有熟?母親告訴他,不對,離路邊近的番薯是農民故意不收,那是留給路過此地沒有飯吃的貧困路人。這讓小澤人大吃一驚。母親說,人要有惜福、感恩、分享的情懷,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這件事讓陳澤人一直記憶在心。
在陳澤人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陳澤人的姐姐成了臺灣最早的無償獻血者,而陳澤人也在臺灣還沒有推行無償獻血的年代,就第一次無償獻血,那一年,他才19歲。中華民族優(yōu)良文化的熏陶,父母的言傳身教,姐姐的榜樣,讓陳澤人成長為一個把獻血救人,看得與生命同等重要的人。
歲月如梭,光陰荏苒。當2003年,50歲的陳澤人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踏上了上海時,他已經在臺灣捐獻了500多袋血。但他的愛從不分兩岸,到上海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可以獻血的地方。
2011年的6月14日,是第八個世界獻血日,這一年的主題為“捐獻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凌晨,陳澤人突然接到大姐從臺北家中來的電話,告訴了陳澤人一個悲痛的消息:最疼愛他的父親去世了,老人終年91歲。
陳澤人淚如泉涌。他想起了父親從小要求他做慈善,每當知道他獻血救人,都高興地夸獎他的場景。但他強忍悲傷,對電話那端的姐姐說:“請你告訴爸爸,今天是世界獻血日,我已答應參加兩場獻血宣傳活動,今天回不去,明天一定趕回家為他老人家盡孝!
當天,陳澤人強忍悲傷,在參加由長寧區(qū)血站在中山公園組織的宣傳招募活動中,忘我地奔波,晚上還要參加上海市血液中心組織的晚會活動并登臺演講。這時,更讓他心中不安的是,他悄悄打電話給航空公司訂票,卻得知上海到臺灣的機票不僅第二天沒票,而且連續(xù)四天都沒票。這天,上海下起了大雨,陳澤人的臉上分不清雨水和淚水,人們只看到他忙碌地向過往的行人宣傳獻血知識和勸募獻血。
中午時分,徐匯區(qū)血站的錢主任打電話請陳澤人參加16日的獻血宣傳活動,陳澤人只好告訴他父親早晨去世的消息。錢主任大吃一驚,聽說還沒訂到臺灣的機票,馬上請人與航空公司聯(lián)系。陳澤人的事跡感動了航空公司工作人員,他們用最快的速度為陳澤人解決了機票。
第二天,臨上飛機前,陳澤人先帶著來上海出差的兒子一起獻了成分血后,離飛機起飛只剩三個小時了,才匆匆離開血液中心奔赴機場。
陳澤人回憶起這段往事說,在上海中山公園,平常日一般能勸募15袋血,那天還下著大雨,我們從早上10點到下午3點卻整整勸募了38袋血,38袋。∵@也許是靠著父親的在天之靈。父親一生都教育我牢記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美德,我用這種方式來懷念老人家,父親九泉之下也會感到欣慰。
點亮心燈的人
不熟悉陳澤人的都知道他是上海市的獻血冠軍,來自臺灣的獻血達人;熟悉他的朋友們,卻不知道在獻血事業(yè)中,他的精力只有百分之十用在自己獻血上,而用百分之九十去做志愿者,招募獻血者,幫助別人圓愛心。
陳澤人認為,人人都有愛心,只是有時還有一點小小的惰性。他舉例說,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上海各獻血點立即排滿了人,大隊一直在馬路上排出很遠,當時上海全部的儲血材料很快全部使用完了,而由于目前沒有解決大量血液的運輸和保存的條件,血站的工作人員勸阻義務獻血人員不要再排隊了,來獻血的上海市民們憤怒了:你怎么阻擋我們的愛心!當時的情景讓人感動不已。但汶川地震之后,也許那些當初排隊獻血的人認為血不是那么缺少了,所以還要對他們進行宣傳、勸募,讓他們知道病患需要救命,捐獻一點血幫幫他們吧。人人心中都有愛,只需要點燃那盞心燈,愛就能放出光芒。
于是在幾乎在每個周末,陳澤人都出現(xiàn)在上海南站等地的流動獻血車旁,向他遇到的人進行勸募獻血,陳澤人說,自己在勸募時就像是個乞丐一樣去求人,但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家人,而是為不相識的病患去求人。如果有一個人同意無償獻血了,當時感覺就像中了大獎。有時,陳澤人和他的伙伴們還會被當作商品推銷員遭到白眼,偶爾碰上素質不高的人還會被罵“精神病”,這些陳澤人都不在乎。但那些向陳澤人投去白眼的人卻不知道,陳澤人是畢業(yè)于臺灣東吳大學的碩士,在臺灣排名前十大的企業(yè)集團中,他曾擔任過三家企業(yè)集團的副總裁,兩岸外資企業(yè)集團的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曾當過臺灣五所重點大學的客座教授。
和他一起進行工作的志愿者說,在每一個流動采血點,陳澤人總是最忙碌的人,從早到晚不停的對著路人勸募獻血;到了中午就和大家一起吃方便面充饑,一點也看不出他是來自臺灣的企業(yè)家。
志愿者虞哲成說,“志愿者”三個字中,包含了兩個“心”字,一個是愛心,一個是耐心,這兩點陳澤人都做到了。
陳澤人勸人獻血,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常常是見縫插針,逢人就勸人獻血。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也承襲了家傳的文化,都成為志愿獻血者。
陳澤人說,自己獻再多的血也是有限的,“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無償獻血中,才能幫助和救治更多的人。幫助別人是最快樂的事,我要幫助別人圓‘愛心’”。陳澤人認為,幫助別人不需要本錢,獻血就行,血就是每個人的本錢,“血本血本”嘛。當你捐出了一份鮮血救了一個人的生命,你心中的快樂是什么也比不上的。進行勸募無償獻血,是個最容易受感動的工作。當你勸募人家時,常常是你把人家感動了,可當人家挽起袖子捐獻鮮血時,常常自己又被人家所感動。
談起他那些無償獻血的志愿者和勸募者來,陳澤人動感情地說:勸募獻血的人對每個人都要說“謝謝”,卻無法聽到受益的用血者親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但他們就是這樣無怨無悔,無論寒冬酷暑,刮風下雨,日復一日地奉獻著。
由于陳澤人的執(zhí)著與“癡迷”,他先后招募了幾千多名無償獻血志愿者。與他一同工作的志愿者說,在他身上仿佛有一種魔力,能讓更多的人被感動被激勵而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
就在半個多月前,以報道海峽兩岸交流新聞見長的東南衛(wèi)視集團所屬的海峽衛(wèi)視電視臺有兩位記者采訪陳澤人,在上海火車站南站的活動現(xiàn)場,身材瘦小的海峽衛(wèi)視女記者吳小靜在采訪中感動之余,跳上采血車當場捐了一袋全血,與她一道的攝影記者受到感染也跳上車捐了一袋全血,而吳小靜接著又捐了第二袋全血!什么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就是!
陳澤人對“血緣”有一個解釋:過去人與人之間由于有血緣而成為親人;而現(xiàn)代,人們可以憑借捐獻血液而使相互間具有“血緣關系”,當一個人身上流著另一個人的鮮血時,誰又說他們不是親人呢?
陳澤人有一個愿望:3月22日,上海市血液中心獻血志愿者總隊成立了以街頭勸募為主的第一支隊,下設十個分隊,陳澤人被任命為支隊長。他的愿望是,獻血一支隊全年勸募無償獻血量能高度增長。
陳澤人有一個夢想:海峽兩岸的所有的中國人都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大家都伸出自己的臂膀。
初春三月,華燈初上的上海街頭,陳澤人在匆匆地行走著。這個把上海視為自己故鄉(xiāng)的臺灣人,也早已被上海人視做了親人。(中國臺灣網(wǎng)記者 蕪同)
上海血液中心呼吁為患白血病兒童捐獻成分血的宣傳牌。(中國臺灣網(wǎng) 蕪同 攝)
記錄著陳澤人獻血記錄的無償獻血證(中國臺灣網(wǎng)通訊員 葛鳳章 攝)
[ 責任編輯:吳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