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就能完成在這樣一幅巨型素燒坯上的手繪,臺灣媒體對大師的造詣驚嘆不已(中國臺灣網(wǎng) 陳寧 攝)
中國臺灣網(wǎng)11月5日醴陵消息 作為湖湘的名片,剛剛在臺灣結(jié)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藝術(shù)展”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首次亮相寶島就獲得如此轟動,使得釉下彩有望成為湘臺兩地文化藝術(shù)交流的新亮點。
世人認知醴陵,多源于醴陵的釉下五彩瓷。這樣精致的瓷器背后是如何完成的,帶著探究和諸多疑問,兩岸媒體聯(lián)合采訪團第二站就來到了久負盛名的醴陵。
所謂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將一種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shù)呈現(xiàn)在瓷器上,使其作品以獨特的風格出現(xiàn),其特點瓷質(zhì)細膩,清雅溫潤,畫工精美,別具一格,釉層下五彩繽紛,畫面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使用價值。
作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釉下五彩瓷燒制工藝十分獨特。從在素燒坯上構(gòu)圖、勾線、汾水到罩釉、燒成,每一步看似簡單的工序都建立在大量經(jīng)驗的累積。據(jù)工作人員介紹,釉下彩燒制采用當今最獨特的細瓷生產(chǎn)工藝“三燒”法制成:即第一次用800-900的溫度將泥坯燒成素坯;然后用陶瓷顏料在素坯上作畫,畫畢后上釉,入窯用1380-1400高溫進行二次燒制;出窯后對其校型、潔面,再次入窯用高溫煉出。
雖然無法親身參與釉下五彩瓷燒制的全過程,但是臺灣媒體朋友們還是享受了格外的待遇,嘗試了泥坯形狀的制作。來自臺灣中時集團的記者小齊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轉(zhuǎn)盤上細細的泥坯隨著他手指間的力度改變著姿態(tài)。在享受與泥坯融為一體的樂趣同時,他也坦言,這項工作看著容易,實際操作卻很不好把握。對于大師們設(shè)計的那些造型別致、工藝繁瑣的瓷器,他表示由衷的佩服。(記者 陳寧)
傳說中的汾水工藝,毛筆尖是不能碰到素燒坯的,全靠筆尖的液體帶動顏料(中國臺灣網(wǎng) 陳寧 攝)
臺灣記者在師傅的指導(dǎo)下,親自感受制作工藝的難度(中國臺灣網(wǎng) 陳寧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