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四月二十二日電 (記者 李佳佳)“將生命教育基地放在墓園,大陸的做法值得臺灣殯葬業(yè)者借鑒。”在今日上海舉辦的“生命的尊嚴——長三角地區(qū)癌癥康復組織生命教育研討會”上,應邀前來的臺灣“中華生死學會”常務理事楊荊生說起了此行的最大感受。
今日正值世界地球日,同時也是抗癌宣傳周的最后一天,一批來自長三角地區(qū)癌癥康復組織的特殊客人在上海市郊人文墓園福壽園內(nèi),就生命教育與臨終關懷這一話題作出思考。他們還在此間發(fā)起了“蘊蓄生命的厚度,保護我們的地球”環(huán)保節(jié)地活動,為逝去的病友舉行肅穆的花壇葬儀式,以“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實際行動,身體力行聯(lián)手呼吁環(huán)保、節(jié)約土地。
生命教育的概念源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其本質(zhì)即是“生”與“死”的教育。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臺灣地區(qū)就已制定了針對一年級學生到十八歲成人的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而在大陸,生命教育被民眾認識為時尚短,目前在該領域仍存在大量空白。
身為臺灣高級心理學咨詢師的楊荊生認為,生命教育應該包含更為廣泛的課題,諸如情緒管理、悲傷輔導等,她還主張在生命教育里加入心理學的悲傷撫慰,她強調(diào)“對情緒的處理非常重要,忽視對逝者家屬的悲傷輔導,容易令其心理上留下陰影,缺乏生命的活力。”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越是沒有勇氣面對,越是逃避,就越不懂得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睏钋G生在研討中被長三角癌癥康復組織病友們的事跡深深感動。對于此間在墓地內(nèi)設置生命教育基地的做法,她很贊同,并表示回臺后將積極地予以推廣。
而參加今日研討的大陸業(yè)者也表示,兩岸生死學家就生命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無疑是生命教育的一次智慧層面的碰撞和理論高度的升華,對于大眾生命觀、價值觀的改變乃至國民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都頗具深意。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