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北京17日電 (記者雷志龍)16日,臺灣屏風表演班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舞臺,為觀眾們獻上他們的保留劇目——情景喜劇《莎姆雷特》,這也是國家大劇院首次呈現(xiàn)來自臺灣的話劇。
據(jù)《莎姆雷特》導演、屏風表演班團長李修國介紹,此劇靈感來自于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名著《哈姆雷特》。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關于“生存還是死亡”的追問穿越國度與時空,抵達于導演的創(chuàng)作之中,通過“戲中戲”的結構,導演巧妙地將《哈姆雷特》中的主題、場面及節(jié)奏嫁接到屏風表演班的生存原生態(tài)中,將戲中人物和現(xiàn)實人物的悲喜并置,構建出新的意味和情趣。
盡管《莎姆雷特》標著“情景喜劇”的印記,但正如導演所說,人生總是悲喜交疊、自相矛盾、難以確定。《莎姆雷特》的“喜”并非單純的搞笑,它建立在戲中劇團危機重重、逆境求存的“悲涼”意味上,“劇中無一句臺詞是純粹讓人發(fā)笑,劇中每一設定都有邏輯基礎”,盡管臺詞本身并無“乞笑”之意,但情境本身的沖突作用、場面自身的調(diào)度特點,卻讓場下觀眾笑個不停。
演出中隙,李修國導演向記者介紹道,屏風表演班從成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余年,堅持原創(chuàng),已有保留劇目三十余出,不僅有《莎姆雷特》這樣熱鬧的喜劇,還有更多不同風格的劇作,有些劇作還帶有強烈的探索實驗色彩。他們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實力已經(jīng)得到許多認可,他個人也將應邀于2009年擔任中央戲劇學院客座教師,教授劇本創(chuàng)作。
據(jù)悉,《莎姆雷特》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從16日一直持續(xù)到20日。
[記者手記]
《暗戀桃花源》or《莎姆雷特》 舞臺幻覺中的的時代縮影
無論是首次登陸國家大劇院的《莎姆雷特》,還是2007年火暴中國各地劇場的《暗戀桃花源》,同為臺灣話劇導演的李修國與賴聲川,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戲中戲”結構,通過戲里戲外的時空錯置,表達各自內(nèi)心的人生況味。
在《暗戀桃花源》中,通過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本《桃花源記》的解構甚至顛覆,再加上“暗戀”中辛酸無奈的愛情線索,導演賴聲川委婉卻強烈地表達出人對于“根”的需求與尋找;而背景華麗的《莎姆雷特》沿著幾個世紀前丹麥王子對“生存還是死亡”的追問,一路“聚焦”到屏風劇團發(fā)展的艱難歷程。命題宏大的“王子復仇記”被錯亂顛倒的場景圖解成一幕幕“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正如劇中一句題詞一般:“大人,請重視這些伶人吧,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無論是賴聲川所領導的表演工作坊,還是李修國所率領的屏風表演班,都已有20余年歷史,他們的存在和發(fā)展,幾乎貫穿了臺灣當代話劇的整個發(fā)展進程,他們在舞臺上呈現(xiàn)的“視覺幻像”,往骨子里望去,無不是時代投射于他們內(nèi)心的藝術外化。
正如導演李修國所言:“哈姆雷特是否復仇與我們并無關系”。與他們密切相關的是劇團能否順利完成演出?演員們的生活是否還在可控制之中?而對于作為觀眾的我們來說,透過舞臺上的悲喜人生,去思考生活在時代語境下本身的境遇,或許更重要也更值得關注。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