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9月9日文章,原題:從“竹幕”到“竹網”
允許達賴入境對臺灣來說是個危險的游戲。任何國家和地區(qū)在邀請達賴后都未能逃脫中國的報復。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去年與達賴會晤,但最終未能招架得住,舉起白旗。但此次達賴訪臺卻很安靜,中國外交部只是例行發(fā)表反對聲明、推遲部分兩岸交流日程而已。達賴離臺還不到一周,兩岸關系已經恢復正常,像從來沒發(fā)生過任何事情一樣。一度推遲的大陸赴臺采購團也將于下月啟程。大陸如此低調處理的原因是“竹網”政策。
60年前中國大陸布下“竹幕”,與外界隔絕。很多企業(yè)家都出走到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他們以華僑特有的家族經營從小生意做起,其中很多企業(yè)成長為大公司。華僑企業(yè)間給予很大幫助,相互扶持,形成一張結實的網絡,西方媒體將此稱為“竹網”。
正是有了這些“竹子”,中國才得以實現高速增長。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資本對中國還不屑一顧時,他們就大舉投資中國內地,帶去先進技術,還通過房地產開發(fā)改變城市面貌。目前相反的趨勢更加明顯,內地資本正流向臺灣、香港、東南亞的華僑企業(yè)。大陸內外的“竹子們”正在迅速將觸角伸向對方,與中國的“泛華僑經濟圈”構想不謀而合。大陸沒有在達賴訪臺問題上大動肝火原因就在于此,即不想破壞兩岸經濟合作氛圍。
中方為形成“竹子群落”全力以赴。中國和東盟結束了自由貿易協(xié)定協(xié)商,明年開始實行零關稅。中國表示,有意投入100億美元幫東南亞進行社會建設。中國大陸與臺灣推進的“兩岸經濟合作基本協(xié)定”事實上就是自由貿易協(xié)定。中方正在推進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也是從臺灣-香港-東南亞的“竹子傳送帶”開始。
問題是這些動作將使得韓企在該地區(qū)的生存空間更加狹窄。韓企很難突破他們的“關系網”,差別待遇會變得更嚴重。由于大陸與臺灣加強經濟合作,在華韓企在信息技術和通信等領域的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正說明上述問題。其他樹木很難在竹林中存活,韓國企業(yè)被“竹根”包圍的情形讓人膽戰(zhàn)心驚。因此我們要全面研究“竹網”、集思廣益尋求突破口。(作者韓友德,張尹珠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