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理论A电影在线_日韩欧美精品在线_女女国产香蕉久久精品_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网站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安倍重奪政權后將會點燃“三把火”

2012年12月22日 11: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日本自民黨在12月16日眾議院選舉中贏得大勝,該黨總裁安倍晉三即將再次問鼎日本首相寶座。日本《讀賣新聞》近日的民調顯示,有六成受訪民眾對自民黨政權的回歸表示好感,超過五成對安倍抱有期望。而安倍也展現出緊跟民意的姿態(tài)。近日,安倍正緊鑼密鼓地部署其政策,以兌現此前對選民的承諾。新官上任,安倍想點燃“三把火”。

  第一把火:繼續(xù)聯手公明黨,壯大在國會的黨派力量,維持議案決議權的絕對優(yōu)勢。

  16日的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奪得了294席,公明黨則獲得31席。18日,安倍與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一致,將在本月26日召開的臨時國會上組成聯合政權。自民黨和公明黨這對在民主黨政權下苦熬數年的老伙伴一旦牽手,就能確保執(zhí)政黨國會議席超過三分之二的絕對優(yōu)勢,為執(zhí)政者排除政治障礙、推行政策奠定基礎。雙方會談還涉及制定規(guī)模巨大的“2012年補充預算案”,以提振日本經濟。此外,還有針對東日本大地震災區(qū)的具體重建政策、國會眾議院選舉制度改革、削減議員席位等。

  第二把火:主導推動經濟與財政金融政策的落實,強力提振國家經濟。

  “將促進經濟增長,讓強勁的日本經濟回歸。”安倍18日在與經團聯的領導層會面時如是說。2012年補充預算案資金總額可能高達10萬~20萬億日元。安倍表示,新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克服通貨緊縮和日元升值,為此,政府將和日本央行達成政策協定,落實強力的金融緩和政策。安倍決意以金融、財政兩方面政策為抓手,提振日本經濟。

  為了達到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預期,安倍還不得不在兩個問題上作抉擇,一個是重啟核電,一個是參加TPP談判。

  如果重啟核電,將大大降低日本經濟與社會運作的能源成本,降低日本企業(yè)向海外轉移的意愿,提高日本國內就業(yè)率。這無疑將有力支援日本經濟,卻與多數民眾反對重啟核電的民意不符。

  自民黨干事長石破茂稱,“零核電”就像一句口號,真做到那樣的話,日本不可能幸福。據報道,日本政府的核能規(guī)劃部門將在2013年夏季前出臺重啟核電站的安全標準,但目前安倍尚未作出明確決定。是否能真的重啟核電,既要看日本的民意,更要看安倍政權愿不愿意承擔這個責任。

  從充實與做強經濟的角度看,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合作伙伴協定》(TPP)談判同屬當務之急。美、澳等11個國家的談判漸入佳境,這令日本當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是,加入以“零關稅”為門檻的TPP,將有損于日本農民階層的利益,自民黨黨內反對加入該協定的國會議員也不在少數。日本媒體有觀點認為,本屆國會選舉,如果沒有農民階層的支持,安倍不可能當選。因此,即使安倍能下決心放棄核電和加入TPP談判,恐怕首先要做好對農業(yè)的補貼政策準備,還要顧及在這兩個問題上持相反立場的民主黨以及日本輿論界的反應。

  18日,安倍還與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舉行了會談,試圖明確日本央行方面出臺具體的金融政策,配合政府將明年的物價上漲比率穩(wěn)定在2%。白川則未予明確回應。日本媒體認為,有關改善經濟的民意高漲,日本央行不可能無視安倍的意見。

  安倍重掌政權后,直接主導推動經濟財政和金融政策,包括設立日本經濟再生本部,弱化財務省在經濟政策方面的作用,大力起用在推動積極經濟政策方面有能力和經驗的人才。

  第三把火:盡早訪美,強化對美同盟關系。

  18日,安倍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就安倍明年訪美達成一致。有分析認為,安倍最快可能在明年1月底訪美。

  據日本媒體報道,安倍訪美主要有以下議題。在經濟合作方面,主要是《跨太平洋經濟合作伙伴協定》(TPP);在日美同盟關系方面,要溝通修訂日美防衛(wèi)指針、修改政府關于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的憲法解釋、擴充自衛(wèi)隊預算及編制等問題;在駐日美軍方面,繼續(xù)探討沖繩普天間美軍機場問題;在與中國關系方面,主要是針對中國進出海洋與巡航釣魚島的對策方面與美方協商;在與朝鮮關系方面,為應對朝鮮核與遠程導彈開發(fā)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