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政壇8日達成妥協(xié),反對黨以不投票“零反對”的方式在議會“放過”政府2010年度財政報告,以此為交換,失去政治支持的貝盧斯科尼當天表示有意辭職。與此同時,在希臘,一夜艱苦磋商也未能如期誕生新的聯(lián)合政府。意大利和希臘的政壇動蕩,顯示歐債危機的消極影響正在向政治和社會層面蔓延。
意大利和希臘當前的情況有相似之處。其一是財政和債務狀況持續(xù)惡化。在意大利,債券市場上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沖高到6.68%,接近7%的危險警戒線。金融分析師預計,意大利2012年需融資2000億歐元,絕大部分用來償債。在希臘,據(jù)保守估計,其公共債務總額占到GDP的160%以上,即便依照歐盟一攬子救助方案予以50%的債務減記,其債務仍遠遠超過歐盟規(guī)定的60%上限。
其二是政治斗爭加劇。作風強硬的帕潘德里歐多方努力,甚至不惜使出全民公決之計,但仍未能擺脫政治窮途,而政壇老將貝盧斯科尼當下的境況,也是政治資源耗盡的無奈結(jié)果。其三是社會矛盾難以消解。受歐元區(qū)財政紀律政策和償債契約約束,希臘和意大利都必須力行財政緊縮和經(jīng)濟福利改革措施,并因此負擔梳理民意的艱難任務。
如同一個病人,如果多個臟器相繼出現(xiàn)問題,施藥或者手術(shù)都會產(chǎn)生毒副作用,而且往往相互牽扯,大大消抵救治效果。當前的意大利和希臘就是這樣。債務危機掣肘財政政策、制約政治決策,激化政治斗爭和社會矛盾;后者產(chǎn)生反作用,令債務危機的應對苦無回旋空間。難怪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說,窘迫的局面將使(希臘、意大利)新總理成為“最不討好的政府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