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過馬路”折射什么心態(tài)(民生觀)
李智勇
明知違反公共約定,但心里“凍結(jié)”了是非,只看那點兒小利益、小方便,背后是庸俗后果論在作祟
微博上最近流行一個段子,調(diào)侃國人集體闖紅燈的陋習(xí):“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guān)!辈⒚榔涿唬骸爸袊竭^馬路!鞭D(zhuǎn)發(fā)此段子的人不少,有網(wǎng)友還加上自己的感慨:嚯!這是過馬路啊,還是過景陽岡。靠咳硕嘤矓r汽車,忒不文明!
感慨歸感慨,仔細(xì)一想,還真讓這段子說準(zhǔn)了。平常我們過馬路時,這樣的過法確實不鮮見。有一兩個身影老老實實等變燈,還被同伴責(zé)罵:快點兒,別傻等了!許多時候,我們自己下意識也就隨大流走了,一抬頭:哎,這不紅燈嗎?我怎么過來了?
怎么會建立起這種“集體無意識”呢?說大一點兒,這跟我們的抉擇偏好有關(guān)系。
為人們的抉擇提供參考的尺子,大致有兩把:一把叫后果論,一把叫原則論。后果論,簡單說,就是預(yù)判行為的后果,有利則行,有害則止,趨利避害。好比說躺著看書有害視力,老低頭坐著對頸椎不好,那就別這么干;適當(dāng)?shù)腻憻捰欣】,那就堅持。原則論,則是做事情前先對照某種原則——或是社會的某種約定,或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合則為,不合則不為,不管行為會產(chǎn)生什么具體后果?鬃诱f“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不合準(zhǔn)則,不干。按照現(xiàn)代話說,違反程序正義,即便會取得好的實際效果,也不對。
[ 責(zé)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