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既有知識體系的傳授,更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既有學術的傳承,更有新的突破;既有對探索的寬容,更有對真理的敬畏,那么,成為世界一流也只是時間問題
夢是什么?夢是對現(xiàn)實不滿的一種虛擬表達,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熱切追求。做夢容易圓夢難。圓夢需要條件、行動和付出。光做夢而不付諸行動,只會是南柯一夢!皣业膹娛、民族的復興和人民的幸!睒嫵闪酥袊鴫舻膬群,都要靠扎扎實實的工作和成效來支撐。圓夢需要所有中國人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作為教師,我們要圓的首先是中國的教育夢。
近年來,全國許多高校都在討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無疑,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許多高校的教育夢。在我看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當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職責,更好地教書育人,為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復興提供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
教育除了需要根據(jù)社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更新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發(fā)展能力以外,還應向受教育者提供許多“亙古不變”的東西,比如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精神的植入,品行、修為的培養(yǎng),智商、情商和靈商的開發(fā)。無論時間如何流逝,知識如何更新,上述內容都應始終存在于高等教育之中,成為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基石和靈魂。如果人們在評價某一個人的時候說,“這個人一看就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種評價的精髓是對由這個人的言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好品行、好修養(yǎng)、高智商、高情商和高靈商的一種褒獎。高等教育首先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寫的人”,應具備一些基本素質:孝順、善良、寬容、真誠。這種基本素質的養(yǎng)成,無疑需要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在內的各方的積極影響,更需要教師去言傳、去身教。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