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wǎng)5月4日消息 臺灣《旺報》“大陸人看臺灣”專欄今天(4日)刊發(fā)署名文章《導游和解說員不只耍嘴皮》。文章中描述的幾位臺灣導游,不僅僅在向大陸觀光游客“耍嘴皮”介紹臺灣,他們自身還作為一種信息的載體和現(xiàn)象。透過他們,大陸赴臺觀光客不僅僅可以了解到他們所言及的,或許更可細致領會今日臺灣社會的一角。
文章摘編如下:
飛機降落桃園機場。接機的導游留著郭富城成名時的中分頭,一身土黃色的西服讓他看起來更像老實的公司職員,而非靠嘴皮吃飯的人?墒且簧洗蟀,他就原形暴露了。天下所有的導游,果然都是近乎話嘮式的滔滔不絕。
他的見面禮是一顆地道的臺灣糖果。接過他的糖,我們一邊嚼著一邊跟著他的手指不停地看窗外。到達入住酒店不太長的一段路上,他已經(jīng)給我們介紹了沿路鐵皮工廠對臺灣經(jīng)濟的重要貢獻,以及臺灣商界大佬在死后會有私生子出來爭名分的幾樁故事。
“大家厭煩了臺灣政治戲碼,反而不如看看八卦新聞”,他說。
他又說,“推薦你們晚上看電視新聞,看看你們臺灣的同行都在干些什么”。
他用他的理解,謹慎判斷來自大陸的這群人愛聽什么。
到達一個新的地方,我總是對建筑更敏感。一邊聽導游吹牛,一邊看窗外的房子。臺灣的房子多是方方正正的,有些樓距非常窄。導游小簡說這是因為臺灣的地太少,方方正正的建筑更節(jié)省空間,也沒辦法樓距很寬。
一個個方方正正的房子,集合成了一座座街景條理分明的臺灣城市。我總覺得,城市也是有性格的,方方正正的城市是怎樣的性格呢?我固執(zhí)地認為,城市的性格是住在城市里的人給予的,透過建筑,似乎能觸摸到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性格。
這次的臺灣行,導游和解說員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最先驚訝的,還不是全程服務的小簡導游,而是臺北故宮里的一位解說大姐。真猜不出她的年齡,貌似四五十歲,她一身淡青純色旗袍,微燙過的短發(fā),相貌端莊靜美。
她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我心想,嘿,我們難道是貴賓嗎?接待我們的大姐看樣子肯定是“份量級人物”。后來看到她的掛牌才知,她只是一名志愿者。
我們到達臺北故宮的時候,正是游客較多的時段,大姐為了讓我們在最少的時間里看到更多文物,便帶著我們在樓里穿梭,還一路用臺灣腔快速說著關于那些文物的故事,以及她對某件文物的喜愛。她左一轉(zhuǎn)身揮手就是一段奇聞,右一轉(zhuǎn)身揮手又是一段美談,再一個回頭就帶著我們“穿越”到西夏。
在那短短的一個半小時里,我好像一個與世隔離的小人兒,在她的帶領下掉進了歷史的時空。在離開臺北故宮之前,我在手機的備忘錄里記下了她的名字。
再說說另一位導游伯伯。這位伯伯上衣扎在褲腰里,頭發(fā)銀白,笑臉可愛,腰間別著擴音器和一個小水壺。在我們前往一個景點的途中,他邊解說邊低頭往窗外觀察前面的路況。在一個轉(zhuǎn)彎處,他居然說出了這個路段到達景點的具體里程數(shù)。天啊,這位伯伯對這些路有多熟悉!
導游伯伯以前是賣樂器的,后來不想干了就當志愿者。據(jù)他說,臺灣的苗栗、桃園、宜蘭等縣都非常注重發(fā)展像他這樣的志愿者。我問他做志愿者有沒有領工資,他說如果是全民性的大活動,他們要免費服務,但如果是像特殊的導游服務,會拿到少量的生活補貼。
好吧,該說說為我們服務10天的小簡導游了。
他是一個思想很中立的臺灣青年,對于歷史,對于臺灣現(xiàn)狀,對于政治與民生,都有自己的見解,獨立思考能力很強。
他是一個上進的臺灣青年,他對景點的解說,對歷史人物故事的介紹,對臺灣現(xiàn)實社會的講解,語言表達的結(jié)構(gòu)、邏輯、精彩程度相當有水平。
他是一個苦逼的臺灣青年,幾年前,他和朋友一起買了5臺大巴準備在“大陸團”這塊蛋糕上大干一番,結(jié)果時不多日,他們這些業(yè)者被“趕”出了這塊市場。個中原因,他說不好細述,只能重操導游舊行。他已經(jīng)還了幾年債了,很煩的時候就會騎著他的機車到陽明山里跑一圈。
他其實也是個普通的臺灣青年。在我的相機里,唯一拍到他的一張照片是他一臉苦悶站在幾人之中,文化衫的前面寫著“人不是我殺的”,后面的字是“我是冤枉的”,這是他在綠島買的,這些東西是他的一個樂子。(中國臺灣網(wǎng) 何建峰)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