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一枚銅鏡上的“中秋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古人的心中,中秋之夜的月亮應該是什么樣?水面波光之上,神龍昂首、吉鳥振翅,天空中圓月高懸,月宮里玉兔搗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一枚銅鏡上,唐代的“中秋月”展現了古人對碧空懸月的浪漫想象。
這枚雙鸞月宮紋葵花形鏡為國家二級文物,直徑15.3厘米,重0.54千克,1983年出土于陜西省東南部地區(qū)。陜西歷史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研究館員呼嘯說:“這枚銅鏡不過手掌大小,其畫面卻紋飾細膩、層次豐富!
銅鏡呈八瓣葵花形,在中央的鏡鈕四周,自下而上分三個部分構成了由水面到天空的立體空間。最下層為波光粼粼的一汪水面,雖然這一部分留存有因長期埋藏地下而產生的銹跡,但仍依稀可辨碧波之上有一條昂首翹尾的龍。它四肢張開,龍尾反折向龍首上方并纏繞于一足之上,龍身兩側各一朵祥云,襯托出神龍騰躍翻飛的身姿。
畫面中部鏡鈕兩側,是兩只口銜綬帶的鳥兒。它們拖著長長的尾羽,雙翅伸展相對飛舞,口中的綬帶飄逸飛揚。在它們的目光交匯處,是這組畫面的主題:月宮。
圓月之中,婆娑的桂樹之下,左側是一只直立的長耳兔,右側有一只做跳躍狀的蟾蜍。兔子用兩只前爪握杵,在臼中搗藥!霸铝量赏豢杉矗饦、蟾蜍、玉兔賦予了它生命和活力,畫面簡潔明朗!焙魢[說。
銅鏡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始現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銅鏡體現了其制作時代的鑄造工藝、審美意趣等,是我國古代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
銅鏡的用途在實用之外,也發(fā)展出了裝飾、祈福、表達祝愿等多種功能!爱敶袄碓启W,對鏡貼花黃!薄皶早R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惫湃私桤R寄情的吟詠有許多?脊刨Y料還證實,銅鏡在古代并不是女性的專屬用品,也有不少男性墓葬中隨葬了銅鏡。
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及金屬鑄造工藝的提高,銅鏡開始從貴族階層進入尋常人家。銅鏡的形狀除了菱花形、葵形等外,還出現了長方形、鐘形、心形等花樣。銅鏡紋飾的題材日趨豐富,有山水花鳥等自然景物、月宮飛仙等神話傳說,也有撫琴狩獵等日常生活。
外形如花,主題為月。呼嘯說:“這枚銅鏡定格了中秋之夜花好月圓的美好時刻。它雖然來自一千多年前,但今天仍能讓我們感受到中國人獨有的浪漫和真摯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