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場館賽后利用大有可為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可持續(xù)利用,向世界展現(xiàn)著中國智慧。每一份積極探索,都將寫下獨特的“中國方案”
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地“冰立方”目前正在向公眾開放。與賽時相同的燈光、屏幕等冬奧景觀重新“上陣”,讓參觀者仿佛一下“穿越”回冬奧比賽現(xiàn)場,媒體看臺、混采區(qū)、運動員更衣室及頒獎點位等冬奧設施將冬奧的氛圍拉滿。
作為奧運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冬奧會場館向大眾開放,由全民共享,努力開掘著賽后利用的新價值。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暖心邀請建設者代表及家屬“回家看看”,分享冬奧榮光的同時,也“試水”進一步對公眾開放;延慶奧林匹克園區(qū)將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冬奧村“打包規(guī)劃”,讓游客近距離感受賽時氛圍;五棵松體育中心則依托現(xiàn)有設施,開展冰上運動,同時引入文化、餐飲、娛樂等多種業(yè)態(tài),進一步打造體育和休閑娛樂綜合體……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可持續(xù)利用,向世界展現(xiàn)著中國智慧。事實上,奧運場館的賽后開發(fā)利用,是歷屆奧運會舉辦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作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北京自2008年奧運會后,就在積極探索場館的賽后轉型,不斷為發(fā)展破題。部分場館建立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推動了產業(yè)化、市場化運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也積累了經驗。
北京冬奧會場館則始終堅持“反復利用、綜合利用、長久利用”原則,從規(guī)劃建設階段就為賽后運營“埋下了伏筆”。一批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經過升級改造,被賦予新活力。首都體育館、“冰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均新增或優(yōu)化了制冰設施,兼具冬、夏季項目雙向轉換功能,大大提升了場館使用率。新建的國家速滑館則采用低碳環(huán)保的新型二氧化碳制冰技術,以綠色、創(chuàng)新為底色。
冬奧會帶來冰雪熱,為場館的賽后利用提供了機遇。不過,場館的利用模式不能一概而論。一些相對小眾的項目專業(yè)性強,不適合向大眾推廣,場館運營更適合走專業(yè)路線——引入國內國際賽事以及滿足運動員日常訓練需求,讓場館、設施得到高效利用。而對于適合向公眾敞開大門的冬奧場館,則應積極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將舉辦大賽與全民健身有機結合,為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提供條件,助力城市體育新浪潮,探索發(fā)展的新空間。
如何進一步開掘奧運遺產價值,讓冬奧場館在賽后持續(xù)綻放光彩?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每一份積極探索,都將寫下獨特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