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車"末代司機"的瞭望:靠肉眼保證行車安全
隆冬時節(jié),新疆哈密三道嶺煤礦的11輛蒸汽機車噴射著巨大的白色霧氣,依然行駛在生產(chǎn)一線。
早晨七點的新疆哈密三道嶺被嚴絲合縫的黑暗籠罩,距離鐵軌300米處的平房成了唯一的光亮,腳步聲、說話聲、笑聲也都逐漸匯聚在這里——剝離站點名處。
剝離站點名處,也叫大澡堂。大澡堂門口會議間氤氳著熱氣,與屋外冷空氣對比鮮明。和著流水聲,機務班班長梁國強站在掛滿名牌的黑板前,開始了晨會安排。
在這里,“黑”著臉的工人們進去,翻了白牌;“白”著臉的工人們出來,翻了紅牌,就是一輪班次交接了。
“蒸汽機車在礦上就跟開了個敞篷似的,沒啥密封性,一班下來全臉都黑了就剩眼珠在轉(zhuǎn)了!
司機程忠云拎著12小時的食物補給,走向蒸汽機車,準備開始今天的工作。
哈密三道嶺曾是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其開采起源于清乾隆年間,后歷經(jīng)戰(zhàn)亂,幾度關停。1962年開始建設露天煤礦,1970年建成投產(chǎn),巔峰時期年產(chǎn)量可達300萬噸,至今仍是“疆煤入川”的重要煤源產(chǎn)地。
“這個鐵家伙乍一看動靜不小,可是動力差,一個車頭帶50節(jié)車廂,運輸起來走得很慢!4年前,哈密貨運中心鄧勇來柳樹泉車間擔任主任,第一次見到了蒸汽機車!叭缼X煤炭編組裝車后,到這兒匯入蘭新線,就運往河西走廊和川渝地區(qū)!
20世紀末是三道嶺蒸汽機車的黃金年代。彼時,30多臺蒸汽機車在礦區(qū)同時進行著煤炭、剝離和雜業(yè)運輸?shù)娜蝿铡?/p>
如今,在三道嶺地區(qū)僅存的11輛蒸汽機車,承擔著煤炭開采和運輸?shù)碾p重任務。這是中國最后大規(guī)模、成建制的蒸汽機車組,這樣的運行規(guī)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戈壁是寂靜的,清晨尤甚。吐著蒸汽的龐然大物臥在鐵軌上,發(fā)出的聲響傳得很遠。
司機程忠云拿著手電筒,圍著蒸汽機車敲敲打打開始了發(fā)車前的安全檢查,副司機馬新生正忙著給鍋爐加水,司爐代彥佳將放了鏡子的鐵鍬伸進爐膛查看火候,準備隨時填煤。
開動一列蒸汽機車的標準配置是司機、副司機、司爐及司旗。司機把控機車運行,副司機從旁協(xié)助,司爐負責機車動力,司旗是機車尾部的信號員,隨時發(fā)出;蜃叩挠嵦。
“要想當司機,就得先從最苦最累的司旗干起,然后司爐、副司機一步步來。熟能生巧的活兒馬虎不得,這個過程我用了8年時間。”對于程忠云來說,蒸汽機車司機是時間磨礪出來的。
蒸汽機車司機室的空間很小,充斥著滿滿當當?shù)慕饘。所有操作設備都是以機械化的方式運轉(zhuǎn),鐵制橫桿握手處已磨得锃亮。信號燈亮起,嗚……哐當、哐當、哐當……在一個小時的調(diào)度等待后,程忠云的“建設8190”出發(fā)前往礦坑裝煤。
程忠云和馬新生一左一右打開車窗,將大半個身體探出窗外,密切注視著鐵軌周圍的行車環(huán)境。程忠云憑借著肌肉記憶操作著“剎車”和“油門”,代彥佳掄起鐵鍬嫻熟地轉(zhuǎn)身左腳踩住爐門腳踏閥,將煤炭精準“投遞”,司旗劉曉智拿著紅綠小旗趴在車尾隨時準備施令。
“在這些鐵軌上跑了23年,哪里有個彎彎繞的早都爛在心里了,但是每次開都要探出身子一直看著,看不見前面的狀況開著慌啊!背讨以频娜诵〗M都是老司機了,但面對開動的機車仍小心翼翼、全神貫注。
“徹底瞭望、確認信號、手比眼看、高聲呼喚”是蒸汽機車司機程忠云和他的伙伴堅守了整個職業(yè)生涯的行車口訣。蒸汽機車沒有智能化的操作系統(tǒng),瞭望是行車安全的“命根子”。
整個機車的操控需要司機調(diào)動個人的感知力,這也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的過程!皻鉁氐偷臅r候蒸汽機車停一會兒,軌道就結(jié)冰了,很滑,13個自翻車里的364噸煤帶動起來就很難,就需要一次次前進后退產(chǎn)生的慣性一個推一個走,至于退多少進多少就要自己感覺了!
冬季氣溫低,機車噴出的蒸汽輪廓格外清晰,蘑菇云般白色的長帶劃過天際,與露天煤礦的黑形成了鮮明對比。蒸汽機車只有一個司機室,進入礦坑的路只能倒著走,等待裝煤的時間是屬于司機們的。
程忠云起身圍著汽缸勘察了一圈,疏了疏煤灰,便倚著窗戶不再說話,算是打發(fā)等待的時光;馬新生擦了擦汽缸,將肉包子排列一圈,五分鐘后加熱完成,這是他的早餐時間;代彥佳坐在出煤口的臺子上借著晨光,用撿的半塊砂輪磨起了指甲和老繭。
“大佳子,磨繭子。”馬新生說完,3個人都笑了。
“大佳子今年5月退休,我今年12月退休,日子過得快,都55了,趕緊退吧,跟這堆鐵疙瘩在一起的時間比老婆都長,‘末代司機’的活兒干了一輩子,干夠了,沒啥舍不得。”程忠云說著把手搭在動力桿上握了握。“1995年工作的時候,是礦廠輝煌的時候,我們都是子承父業(yè)。那時候礦坑中心得有170米深,單軌、雙軌上都是拖著尾巴的蒸汽機車,跟趕集似的,來來回回,機車大燈一照這里通宵都是亮堂的,一個班次怎么也得來回六七趟,以前到點了,車開到哪兒,人就在哪兒接班,現(xiàn)在不行了,這個礦坑已經(jīng)開始回填了,估計2020年就要閉坑了!
歷史的車輪總是碾壓著過去的輝煌不斷前行,蒸汽機車作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產(chǎn)物,曾推動了整個世界的發(fā)展。
目前,蒸汽機車早已不再生產(chǎn),三道嶺使用的蒸汽機車一旦出現(xiàn)故障,因為沒有可以用來更換的零部件,車頭會被整體拆卸,無損的零部件會補充到其他機車上,而三道嶺煤礦也已經(jīng)步入了晚年,蒸汽機車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目前,三道嶺的蒸汽機車司機班組有60多人,早已沒有了年輕人,平均年齡都在50多歲,近三年內(nèi)將有80%的人員面臨退休,剩余將內(nèi)退或轉(zhuǎn)崗。司機們面對蒸汽機車最后的命運,有著不想說的留戀,也有著自己的確信。
開了一輩子蒸汽機車的程忠云,打算退休后買張機票坐趟飛機,去首都北京看看;馬新生擔心以后沒有蒸汽機車的哐哐聲怕是睡不好覺了;代彥佳退休就想回家下下棋過日子;劉曉智覺得自己才40出頭還年輕,換個崗位還能接著干。(記者 周曄、趙戈、白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