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強人的雷厲風行中,我們很容易沉浸于他們的個人魅力和光環(huán)中,忽略對制度建設的關注。
《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作為一部久違的反腐劇,它在此類影視劇方面的大尺度是有目共睹的。在這部劇中涌現出來的主要角色,也在網絡上也擁有了不少擁躉。耐人尋味的是,盡管吳剛飾演的李達康的戲份不是最多,但他卻是本劇最火的角色,沒有之一。
應該說,李達康的火不是偶然的,它有賴于編劇精致的角色設計與吳剛的精湛演技,李達康在劇中的存在,告別了以往自帶“高大全”光環(huán)的形象,形成了濃厚的個人風格。影視劇中的人物本就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單一刻板模式化的角色,自然無法取悅觀眾。
深層次地說,李達康這一角色其實寄托著民間樸素情感的表達。我注意到李達康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GDP控”。以往,官員沉迷于GDP,一心只求政績,民眾總會嗤之以鼻,但李達康的可貴在于他堅持在不傷害民眾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謀發(fā)展。劇中,他在地方主政時縱然渴求政績,卻不讓會造成重大污染的化工項目上馬,堅持著一個為官者基本的政治操守。
對于官員而言,追求政績,渴望官職晉升,是自然而然的心理,也是個人價值的一種體現,在傳統(tǒng)人事任用的邏輯中,“能者上,庸者下”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問題是,該以何種指標來判斷一名干部的能力。
李達康是個改革干將,但他仍然無法掙脫“以GDP論政績甚至論能力”的桎梏,F實中,政績評判標準的刻板單一,很大程度上也會束縛主政官員的能動性,況且,我們不能奢望各個地方的主政者,都能在“政績效益”與“個人前程”產生矛盾時,堅決地捍衛(wèi)原則。
網友們推崇李達康,其實是推崇一種由富有個性的強人推動的改弦更張。只不過,李達康在劇中的另類,或許只能靠個人道德“強勢”地維持,在充滿誘惑的現實背景下,他們時刻接受著“變壞”“變庸碌”的考驗和壓力,缺少一種制度化的力量,替他們有效分擔。然而,道德自覺和人性真的未必靠譜,如果權力的運行始終能受到制度的有效制約,李達康們也就不用大聲疾呼“京州市委書記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了。
在政治強人的雷厲風行中,我們很容易沉浸于他們的個人魅力和光環(huán)中,忽略對制度建設的關注。事實上,也有論者批評《人民的名義》一昧地突出個人的作用,而缺少制度建設的高度和視角,這反映了編劇思路和格局的滯后。此論有一定合理性,僅就反腐而言,當前壓倒性優(yōu)勢已經形成,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籠子,就顯得尤為迫切。
。ㄗ髡撸毫謺F煜 原標題:達康書記的個人魅力不足以反腐敗)
下一頁 [延伸閱讀] 大數據解密:《人民的名義》是怎么火起來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