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朱曉穎 張素)“東北經濟怎么了?”這個問題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再次被聚焦。
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影響,近年來,東北地區(qū)經濟增速持續(xù)回落,部分行業(yè)和企業(yè)生產經營困難,引起廣泛關注。
“歷史上,東北對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逼饰鎏接憜栴}前,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主席黃燕明,想先為東北正名。
中新社記者 沈殿成 攝
幅員145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億的東北,是新中國工業(yè)的搖籃和重要的農業(yè)基地,書寫下中國經濟發(fā)展史上許多個“第一”。彼時,國企、存量資產體格龐大,“共和國長子”的地位深入人心。歷經開墾,“北大荒”變成年產70億公斤的“北大倉”,一望無際的黑土地是東北人心頭最驕傲的名片。
在黃燕明看來,東北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最晚,市場意識相對較薄弱;產業(yè)結構單一、國企“一柱擎天”,在席卷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易發(fā)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況。
“東北的人口紅利最早用光了”,全國政協委員、一汽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李維斗道出“人”的因素:過去東北國企多、農場多,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孩”,勞力稍欠。
2016年,多份振興東北文件出臺。其中,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zhàn)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qū)經濟企穩(wěn)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列出14條“硬招”。
黃燕明看到的路徑,是守住“舊的”,開辟“新的”。
在他熟悉的吉林,經濟增速已筑底回升,成為老基地的新引擎。吉林“老三樣”,汽車、石油、農產品加工,在陣痛中轉型升級;“新伙伴”醫(yī)藥、旅游,成長為新的增長點!俺曰始Z”、“官本位”等舊觀念,也需要卸甲說“再見”。
與黃燕明一道的共同提案人,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主席杜宇新,認為該把“屯的”盤成“活的”。
他們觀察到,東北“窩電”“棄風”的現象比較嚴重,用電負荷低迷,機組閑置,但外送通道嚴重不足。與其白白浪費,不如在東北建設特高壓交流電網,將大量富余清潔能源輸送至中東部經濟發(fā)達且缺電地區(qū),為東北振興打好“外聯”基礎。
中新社記者 沈殿成 攝
杜宇新還建議把“凝的”變成“融的”!艾F在高鐵在全國遍地開花,但是東北似乎不夠聯通,應該加快進關入京的高速鐵路建設,讓東北經濟融入京津冀大經濟圈。”
“就像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一樣,國際上其他國家的老工業(yè)基地轉型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李維斗說。
“應該對東北有信心”,黃燕明說。
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就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做了重點調研,100多名委員和有關方面人士分16路、深入22個地市進行扎實的考察研究,相關報告、建議受到中央領導人的肯定、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
在今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首場新聞發(fā)布會上,大會新聞發(fā)言人王國慶說,振興東北既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堅定的信心支撐,F在東北三省的經濟結構正在調整,經濟運行企穩(wěn)向好的跡象已經開始顯現。(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