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一年伊始,新春將至。今年,央視記者繼續(xù)走進基層,深入群眾生產(chǎn)生活的一線,記錄基層干群的生活狀況,觸摸時代變遷的脈搏。
在山東中部山區(qū),有一趟特殊的綠皮小火車。它只有一節(jié)火車頭,平時只掛五節(jié)車廂。雖然車廂內(nèi)沒有空調(diào),僅靠鍋爐取暖,可縫縫補補的座椅上卻從不缺少人氣。山里的老百姓和城里的游客們都對這趟小火車情有獨鐘。
早上六點多,天還沒亮,背著大包小包的乘客們就已經(jīng)啟程了。與尋常的電氣化客運列車不同,他們乘坐的這趟小火車,用的是燒柴油的內(nèi)燃機頭,后面只牽著五節(jié)綠皮車廂,這也是濟南鐵路局現(xiàn)在仍在運行的唯一一趟綠皮車。
說是火車,其實更像山里的公交車。因為這趟綠皮小火車全程24個車站里,只有三個大站可以提前買票,其余車站都是先上車后買票。連安檢都是上車后進行的,中途到站全靠列車員們用嗓門喊。
沒有空調(diào),冬日里,小火車上最實用的就是鍋爐,除了給車廂供暖,還要燒開水。每隔一段時間,列車員就會過來看一看爐火。
這趟穿行在大山里的綠皮小火車,從淄博到泰安全程184公里,行程約6個小時。中途要經(jīng)過50多座橋梁和20多座隧道,平均每七八分鐘就要?恳徽,所以列車跑不快,時速只有30多公里,跟旁邊時常呼嘯而過的高鐵無法相比。
雖說車速慢、條件一般,可乘客們中意的是小火車的方便和實惠。眼下離過年還有些日子,但是車廂里已經(jīng)熱鬧起來,許多乘客都坐著小火車去趕大集、辦年貨。
除了趕大集的乘客,車廂里,還有幾位60多歲的老人,他們來自不同的村子,但相同的是,他們平時都住在城里,幫著子女照看孩子。
雖說子女也想讓老人們搬到城里長住,但老人心里總有些割舍不下的東西。
一頭是血濃于水的親情,一頭是割舍不下的鄉(xiāng)愁,好在這趟每天往返一次的小火車,連接起了老人們兩頭的牽掛。
正是這列風(fēng)雨無阻穿行在城市與村莊中的小火車,讓老人幫襯兒女小家,照顧孫輩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還能保持自己多年的勞作習(xí)慣,每個周末他們都要回自己農(nóng)村的家。
其實,給老百姓帶來方便的綠皮小火車,原本只是一趟鐵路職工的內(nèi)部通勤車。后來,為了方便沿途百姓出行,這才開始對外售票。就這樣,小火車一開就開了40多年。
小火車?yán)顺鞘泻袜l(xiāng)村間的距離。也正因如此,這趟列車也被大家稱為“莊戶列車”。
濟南鐵路局也曾為“莊戶列車”的持續(xù)運行算過一筆賬。
這些年,坐著“莊戶列車”走出大山的人有很多,但隨著很多城里人選擇回歸自然,重返大山體驗生活,乘坐小火車的旅客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
7053/7054次列車列車長趙新華說,如今小火車上的“驢友”越來越多了,他們也來到了這趟列車上,感受當(dāng)?shù)乩习傩盏纳;蛉ペs集,或去買菜,或去爬爬山。據(jù)統(tǒng)計,最近幾年,“莊戶列車”年平均發(fā)送旅客近40萬人次,其中,60%以上都是外來游客。
來山里旅游的人多了,不僅火了農(nóng)家樂,原本山村里吃不完的蔬菜,米面,如今農(nóng)民們不用出村,就能找到好的銷路。在小火車沿線的許多火車站外,逐漸形成了固定的小市場。附近的村民們掐著小火車經(jīng)過的時間,推著小車,挑著扁擔(dān)就都聚集過來了。
爬野山,游風(fēng)景,吃完農(nóng)家樂,再帶上村里的土特產(chǎn),游客們滿載而歸。從前的“莊戶列車”,如今,還成了“旅游專列”,帶著沿線各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去年淄博市10個重點扶貧村中就有7個村子坐落在小火車沿線上。因此,依托“莊戶列車”,通過旅游來精準(zhǔn)扶貧,也成為了當(dāng)?shù)卣幕菝裾咧弧?/p>
從最初的鐵路職工內(nèi)部通勤車,變成方便沿線百姓出行的“莊戶列車”,再到如今的“旅游專列”。親歷了綠皮車變遷的列車長趙新華,感觸特別深。她覺得,這趟列車上承載了太多鄉(xiāng)愁和溫情。
今年是趙新華在“莊戶列車”上工作的第36個年頭,也是她最后一次參加春運了。對于退休后的生活,她早有了自己的打算。趙新華說,雖然不跑這趟車了,但會繼續(xù)關(guān)注這趟車,會坐這趟車成為“驢友”中的一員。
(央視記者齊鑫)
[責(zé)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