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微博的代表委員們,估計得有些心理承受力。幾千人的大會上,你提了什么建議,發(fā)了什么言,說了什么話,除非被記者逮著了,一般不太會被廣而告之。即便是被傳統(tǒng)媒體報道,通常也是單向度地傳播,不認可你觀點的人,很難和你面對面地辯論;極端的反對者們,也不會指著你鼻子罵。微博不同,它會迅速被傳播擴散,“好事者”還會直接評論、責(zé)難甚至謾罵。這多半會讓一些人不適應(yīng),憤怒和委屈:我沒說錯什么呀,怎么就遭罵?
其實,兩會需要一些對新媒體的認識。比如,微博的益處——參與者眾,傳播迅速,便于溝通,符合“議政”的需要。本來就是一個討論國計民生的會,要能讓更多人參與其中,發(fā)表意見;讓更多的利益被表達,多元的聲音被聽見。多一些議案提案,多一些爭論和質(zhì)詢,多一些探討和爭鋒,議政才有質(zhì)量和深度。不是每個議案、提案,每個代表委員的建言都無可辯駁,只是,我們看到更多的來自場外的不同聲音——如果不是面對面,它們更像是自說自話,而不是交鋒。議政的關(guān)鍵在議,因而,不怕針鋒相對、咄咄逼人,就怕沉默不語、視而不見。表達充分了,討論深入了,才可能形成有益有效的方案。
當(dāng)然,兩會上的交流碰撞,并不像微博上那么簡單,一個“頂”或者轉(zhuǎn)發(fā),就是一種態(tài)度。它需要爭論的各方都言之有物,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對于代表委員而言,你提出的議案、提案、建議、意見,要有事實依據(jù),有調(diào)研,有論證。
一些問題,可不是拍拍腦袋想一下就能弄清楚,要有讓人信服的數(shù)據(jù),不能是簡單的價值判斷,要有事實的支撐,甚至理論依據(jù)。簡單地表達觀點不難,要將觀點闡釋清楚,并且贏得支持,可沒那么簡單。
[ 責(zé)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