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三公經費”管理戴上“緊箍咒”——我國出臺首部行政法規(guī)約束機關事務管理工作
國務院9日正式公布《機關事務管理條例》,作為我國首部專門規(guī)范機關事務管理活動的行政法規(guī),條例直擊“三公經費”、政府采購、會議管理等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機關事務活動,并確立了機關事務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立法為“三公經費”消腫
當國家有關部門還為何時出臺文件禁止公務接待食用魚翅而“糾結”時,浙江省溫州市委市政府日前出臺文件指出,“不得食用野生黃魚、鮑魚、魚翅、遼參及其他高檔菜肴,不得提供茅臺、五糧液等高檔酒、各類進口酒以及高檔香煙”。
“三公經費”指的是用財政撥款開支的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2011年4月起,一張張中央部門“三公經費”賬單被逐一晾曬在陽光下,接受大眾監(jiān)督。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只要花的是國家的公款,就都應該公開支出,接受百姓監(jiān)督。更為重要的是公布得更加詳細、徹底、政府部門最好能夠做到財政透明,給百姓一個明白交待。
加強機關運行經費管理,是規(guī)范機關事務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條例規(guī)定,縣級以上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按照總額控制、從嚴從緊的原則,采用定員定額方式編制機關運行經費預算,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的規(guī)模和比例。
有專家表示,用科學的標準篩掉不該支出項目和費用,遏制日益膨脹的行政開支,才能有效地讓“三公經費”“消腫”。
針對社會高度關注的公車問題,條例明確指出,強化公務用車管理。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沈榮華認為,公車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公務用車服務社會化,必要的公務用車可通過公交、出租車、公車服務中心租車、私車公用等社會化途徑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