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舞國旗和特區(qū)區(qū)旗的香港小學生。
反對聲迫使計劃延宕
針對國情教育的缺失,香港特區(qū)政府2010年提出增設國民教育及德育課程為中小學必修課,原定于今年起推行,但卻引爆爭議。上周公布的計劃是,今年9月先在小學試行國民教育課,明年起在中學試行,試行期間,學校安排每周一至兩節(jié)課,3年后設為中小學必修課。
根據(jù)香港國民教育規(guī)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涵蓋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5個范疇,分別發(fā)展學生的個人素質(zhì)、家庭成員身份認同以及在社群中的角色認同,同時探討國家的機遇、挑戰(zhàn)以及世界性議題。
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表示,國民教育課程修訂稿已充分回應社會期望,該課程對提升個人品德及國民素質(zhì)十分重要,相信課程可促進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身份認同,及配合社會及國家發(fā)展。
針對有人稱擔心課程有“洗腦”之嫌,香港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國華回應,課程旨在教導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并發(fā)展獨立及批判性思考,故新修訂指引加入了價值觀培育,如平等、公義、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內(nèi)容。
國民教育是國際慣例
所謂國民教育,大體而言就是愛國教育。香港部分政治人物和學者擔心,國民教育內(nèi)容“報喜不報憂”,無法讓學生認識真正的國情,甚至變成“政治洗腦”。
國民教育并非中國獨有。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lián)會創(chuàng)會主席龍子明援引一份國外研究指出,從1870年到1970年的百年間,在憲法中明訂國家有義務提供國民教育的個案從43個增到139個。遍觀當今世界,重視國民教育已成為國際慣例。例如,美國就是一個非常重視國民教育的國家,美國許多中小學校每天都有升國旗、奏國歌儀式;法國的國民教育偏重法蘭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突出法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業(yè)績,褒揚一切有別于他國的獨特之處,培養(yǎng)了作為法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其他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的國民教育,無不以不同的方式強調(diào)青少年應有愛國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實際上,香港教育界大部分人對國民教育持支持態(tài)度。去年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八成教師認同政府的國民教育課程。支持者說,國民教育不是洪水猛獸,它關乎培養(yǎng)國民對國家的歸屬感、承擔精神和國民身份認同。將其冠以“愚民”、“洗腦”等負面形容詞,顯然違背情理。有香港學者指出,國民教育不僅關乎教育范疇,而且關乎香港的發(fā)展,港人如果不認識國家,香港怎么能發(fā)展?港人如果對國家民族沒有認同感,怎么能抓住國家發(fā)展的機遇?
“洗腦”是個偽命題
實施國民教育早已成為多數(shù)國家的通用做法,但在香港卻引發(fā)了意外爭議。那么什么樣的教育能稱得上“洗腦”?
《香港商報》評論指出,部分人士擔憂國民教育“洗腦”,未免過于政治化。如果說讓學生認識國情是洗腦,那么教導其他價值觀也可視之為另一種洗腦,因此,簡單地把國民教育說成洗腦,實際上是缺乏理性思維的表現(xiàn)。
香港中華文化發(fā)展聯(lián)合會主席黃富榮撰文指出,動輒說國民教育是“洗腦”的人,忽略了學生的自由選擇和自發(fā)學習過程。當下傳媒信息如此發(fā)達,香港中小學生每日通過多種渠道接收信息,隨時都會形成自己新的理念與價值觀,被老師“洗腦”之事絕無可能發(fā)生,我們應該對學生多一份信賴。
香港資深媒體人梁立人直言,如果說國民教育是“洗腦”,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被洗腦。他批評香港反對派有西方情結,只許自己用西方思維對人“洗腦”,而不允許愛國主義“洗腦”存在。
不過,許多肯定國民教育的人也同意,只要不從根本否定國民教育,探討教育的內(nèi)容與形式則是合情合理的。不少學者認為,國民教育內(nèi)容應“百花齊放”,教師應拿出銳利的個人觀點,供學生腦力激蕩。
針對有人擔心國民教育會“報喜不報憂”,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表示,老師可以自行編寫教材。香港教育局長孫明揚近日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國民教育涉及國家大事,讓學生不單只看“光明面”,也會觸及“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