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難過但寶寶不說”,臺灣兒童福利聯(lián)盟4日公布調查顯示,面對“失去”帶來的負面情緒時,四分之一的孩子不會與人分享,近三成感到悲傷難過也不會找人幫忙,會尋求他人安慰的僅3.8%。
據兒盟執(zhí)行長陳麗如介紹,該團體深入小學校園開展生命教育課程,教導孩子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失去”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從兩百場的校園宣導和班級輔導中發(fā)現(xiàn),比例最高的是“關系失落”:49.9%的兒童近期曾和生命中重要的人關系疏遠或是遭遇分離;35.1%的兒童經歷“物質失落”;15.0%的兒童歷經“生命失落”,其中又有超過六成表示無法與人討論親近的人死亡的事情,而選擇將悲傷情緒默默放在心里。
調查數(shù)據顯示,經歷“失落事件”時,79.5%的孩子表示很傷心、難過、想哭,20.2%的孩子出現(xiàn)憤怒、生氣等情緒,少部分孩子會感到害怕、緊張、自責或失望等。而如何面對“失落事件”及處理負面情緒,26.2%的孩子表示不會與他人分享不開心的事,29.8%的孩子表示即使覺得悲傷難過也不會找人幫忙,18%的孩子在悲傷難過時不知道如何調整心情。
出現(xiàn)負面情緒時,70.2%的孩子通過“做別的事”來轉移注意力,如運動、聽音樂、看電視等,16.5%的孩子通過“發(fā)泄”的方式釋放情緒,如大喊、大叫、大哭,只有3.8%的孩子會尋求他人的支持與安慰。此外,有3.8%的孩子會出現(xiàn)較激烈的“攻擊行為”,如打人或是自傷。
陳麗如表示,在少子化年代,孩子經常是家里的“天之驕子”,擁有一切最好的,從小也被教導爭取考試名次、比賽成績,對“擁有”存有較高期待。然而,“失去”也是生命無可避免的經歷,應當有一堂課能讓孩子們正確看待“失落事件”,并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失落”、如何尋求協(xié)助。
兒盟發(fā)出呼吁,希望家長平時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如果孩子出現(xiàn)特別低落、憤怒或沒食欲等異常反應,要主動開啟對話;在學校教育方面,兒盟設計并規(guī)劃有兒童生命教育方案,協(xié)助教導孩子學會正確安撫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此外,為傾聽孩子的煩惱、陪伴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兒盟還開辦了免費的少兒專線,期望讓孩子放心說出心里話。
據了解,兒盟此次調查分析的對象是2015年至今參與該團體生命教育方案的學童,共回收有效問卷2088份。(記者陳鍵興、章利新)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