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清晨,臺北孔廟隆重舉行孔子誕辰2559周年釋奠典禮。圖為多年來擔任佾生的臺北大龍小學生,以六佾舞行獻禮,展現“誠于中,形于外”的姿儀,表達對孔子的尊崇與贊頌。 中新社發(fā) 黃少華 攝
接觸臺灣民眾,我們普遍有一個印象:知書達禮,尊師重教。中華文化的許多元素,在島內得到很好的傳承發(fā)揚。
9月28日是臺灣的教師節(jié),全臺各地十幾座孔廟舉行祭孔大典,民眾紛紛起個大早,就近參加這項年度文化盛事。馬英九分別在臺南市和臺北參加祭孔典禮,表達對孔子的敬意。
祭孔大典循古禮,在鐘鼓樂聲中,舉行啟扉、迎神、上香、獻帛、獻爵、獻花、飲褔、受胙及送神等禮節(jié),并配合舉辦“佾舞演出”、“送智慧糕”等活動。在臺北孔廟,現場有奉祀官、正獻官、糾儀官,陪祭官則包括各界團體、杰出市民代表等。記者感到比較新奇的環(huán)節(jié)有二,一是祭品極多,廚師們發(fā)揮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神,依古書備好“三羹、四食、十籩、十豆”等27種菜色,多達189碗置于殿宇案前。二是拔“智慧毛”活動,據說自古牛毛有增添智慧及考試順利的意涵,今年對拔毛作了改進,特別制作身上滿布2000支毛筆的智慧牛,民眾爭相拔取,旨在提倡學習。
另一場大戲是在新竹縣體育館隆重登場的兩岸師生聯合祭孔大典。一開場就是兩岸學生共同呈現“學做人、學做事、學擔當天下”的古今師生對話,典禮既汲取傳統(tǒng),又注入當代視覺傳播和表演藝術的元素。通過網絡視頻同步在新竹、北京、山東三地聯合進行,萬余名兩岸師生共同參與,場面宏大。
這幾天媒體和坊間增加了關于孔子的討論。美食家韓良到孔廟前吃幾味小吃,發(fā)現每道都有姜,就想到孔子“不撤姜食”,推斷孔子愛吃姜,“姜”心比心,立即有了一份歷史的貼心?磥恚鬃釉谂_灣受尊崇,的確已深入各個社會層面和生活細節(jié)!墩撜Z》為學生的必修,必須背誦默寫。島內人名地名,以仁義禮智信命名的比比皆是。
恒久影響人們的是孔子的哲學思想,在島內雖歷經“西化”和新科技的挑戰(zhàn),依然根深蒂固。在于丹以《論語》開講座暴紅之前,臺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譯著的《論語》在臺已熱銷多年。當然,尊崇孔子不等于獨尊,不是形成“一言堂”。前一陣在大陸,雕塑《孔子哭了》引起質疑,還有人以娛樂化看待孔子,甚至有了無厘頭視頻電影。在島內,聽羅大佑唱《之乎者也》、卜學亮唱《子曰》,感覺挺不一樣。張洪量唱的《孔子不要打我》歌詞說,“孔子不要罵我,打罵要有理由,不然我會反動”,不妨理解為當今娛樂時代的多元表述吧。
粵語有個口頭禪叫“威水”,其意主要是威風神氣,但根據不同的語氣有褒貶之意。人們對孔子某些提法有不同解讀,這在兩岸都是平常的,是插曲,改變不了其在中國人社會的主流價值地位,人們總是能不斷從中獲得智慧。這一點兩岸皆然?鬃拥73代嫡系玄孫、北大教授孔慶東在新竹演講中說,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和”。正因為中華民族的人世世代代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理解了“和”,我們才能夠兼容并包。當今世界,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被忽視,“禮崩樂壞”。用什么方法既保持經濟發(fā)展,又維持人們心靈的健康?此時,我們會重新發(fā)現孔子的價值。
島內看祭孔,看到了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綿延不絕。(連錦添)